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查看: 4503|回复: 0

《无限智能》

[复制链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发表于 2010-9-13 09: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限智能》第11辑 ·

消除业相的四个瑜伽

证悟的条件

当思想开始时,微妙的、最有限的宇宙(即最有限的原子)产生,成为无限的精与浊宇宙;无限的微思想产生,成为最有限的精与浊思想。最初,无限智能不思想时,处于微无限心状态。而思想开始时,该思想首先作为无形的伊希瓦(Ishwar)处于无限心状态;之后进入(石头形体的)最有限的精与浊心状态,从那里逐渐地经过越来越不有限的精与浊心状态,直到在人体,终于获得无限的精与浊心状态。最后,在大我证悟之摩诃普如希(Mahapurush)状态,思想成为无限真心。大我证悟意味着无限智能必须无限地思想自身,却不思想想象(宇宙)。要证悟大我,无限智能绝不能处于宇宙的创造者状态,也不能处于宇宙的体验者状态,也不能处于不思想状态(因为不思想和无意识时,如在酣眠中,它什么都不体验)。相反,它必须处于思想大我的状态。它必须保持有意识,却是对自身,而不是对精与浊宇宙或精与浊身体的意识。

在有意识思想状态,是有可能体验任何事情的。然而,有意识心体验浊宇宙及其浊物体(vishay)时,却不能同时体验精宇宙及其诸层面,也不能体验其大我。而且,体验精宇宙及其诸层面时,有意识心不能体验浊宇宙或本身。体验自身时,有意识心不体验浊或精宇宙。

要充分体验这三者的任何一个——本身,精宇宙,或浊宇宙——无限智能则必须在人体中有意识。如前所述,无限智能一次只能体验其中之一。因此在有意识醒状态体验浊宇宙时,它是一个具有正常人类意识的正常人。在有意识醒状态体验精宇宙时,无限智能是一个具有较高级意识的瓦隶(wali)或瑜伽行者(yogi)。而只有当无限智能在全醒状态穿越浊宇宙,忘记浊宇宙和浊身体,并且停止体验浊物体时,这种更高级意识才成为可能。对这种从浊到精的过渡,卡比尔有恰当的描述:

关闭外门,打开内门。

只有在醒思想意识中越过加含埃法尼(jahan-e fani,可灭或浊宇宙)并且进入加含埃巴吉(jahan-e baqi,永存或灵性宇宙)之后,无限智能才有可能达到瓦隶或瑜伽者的更高级意识。

最终,在有意识醒中体验自身时,无限智能则获得涅未卡帕三昧(Nirvikalp Samadhi)或超意识。它只有在全醒中越过精宇宙(正如它之前越过浊宇宙),忘记浊与精身体及浊与精宇宙,并且停止体验浊与精物体时,这种终极体验才有可能。如哈菲兹所言:

你要是爱的奴隶,便摆脱了两世界。

这句诗指的是在醒思想意识中横越加含埃法尼和加含埃巴吉之后,认识,看见,遇到并与大我合一者。

要证悟自身,无限智能必须无限地思想。这种无限思想只有在人类形体而非其它形体中才有可能。但在人体,无限心却有精与浊身体。所以大我证悟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人体中无限心依然保留精与浊身体,同时却不可体验精与浊宇宙。在酣眠无意识中,浊与精身体和宇宙对它则不存在;但若是在醒意识状态这些精与浊身体对它不存在,那么无限智能便证悟自身。因此证悟要求无限智能醒着而又酣眠,意识到大我同时却意识不到宇宙和身体。它必须在醒时思想自身却不思想或体验两个宇宙。这种对两个宇宙的“不思想”和“不体验”自然地发生在酣眠中,但这里无限智能却是无意识的。

在酣眠中,精与浊身体对无限智能是不存在的,所以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这只有通过这些身体媒介才会发生——对它也不存在。因为在该状态它是无意识的。同样,在大我证悟中,无论是精与浊身体,还是通过它们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对无限智能也都不存在。但区别是现在它有意识,因而证悟自身。换言之,无限智能要认识自身,就必须处于某种心状态——明确地说,心止状态。另一方面,在酣眠中它处于(无心)无限智能状态,而在平常的梦与醒状态,无限智能再次处于一种心状态——但现在是精与浊或者说妄心状态。

无限心在石形体中认识到宇宙是最有限的,几乎是零。无限心在赛古鲁那里也认识到宇宙是最有限的,几乎是零。但在石形体,无限心不认识它本身,而在赛古鲁那里则认识它本身。而且,在石形体,无限心认识到它自身是最有限的,并认识到宇宙也是最有限的。而在正常人体里,它却认识它本身是最有限的,并认识宇宙是无限的。但在赛古鲁,无限心则认识到它本身乃无限大我,宇宙乃最有限。所以大我证悟的条件是,心必须在人类形体中体验石形体状态,因为心在石形体中(几乎)没有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upabhog)。大我证悟要求宇宙不被体验,同时思想须是无限。由于大我是无限的,因而只有通过无限思想才能思想之;而这在思想最有限的石形体是做不到的。简言之,心必须在保留其最后形体(人类)的同时,回到其最初形体(石头)的体验状态。只有这时它才能认识其大我。

这些大我证悟的先决条件,分别在伊希瓦、石头和人类状态,仅仅得到部分满足。因为作为伊希瓦,心是适合证悟大我的,因为它无限量无身体,同时又不认识宇宙。但作为伊希瓦,心在进行创造,保护与毁灭宇宙的工作,因此不能认识自身。因为其无限思想在从事这种(创造,保护与毁灭)工作,而不是对自身的认识。此外,作为石头,心几乎无身体,几乎不认识宇宙;但这时其思想是最有限的。最后,作为正常人,心是无限的;但由于它现在有形体,因而忙于通过该形体认识宇宙。

重申:在伊希瓦状态,心是无限的,无身体,无宇宙体验;但它却受创造,保护与毁灭宇宙的工作所束缚。在石形体,心既不受创造,保护与毁灭宇宙的工作所束缚,也不受对宇宙的认识所束缚:因为它对宇宙的体验是最有限的,事实上,微乎其微得近乎无或没有体验。但在石形体中,心(它需要成为无限才能认识自身)却是最有限的。在人类形体中,相比之下,心是无限的,同时又不受创造,保护与毁灭宇宙的工作所束缚。然而,此时心却具有形体,因而受认识宇宙的工作所束缚。

要证悟自身,无限心必须是
1.    无限量
2.    无身体
3.    不受认识宇宙的工作所束缚
4.    不受创造,保护与毁灭宇宙的工作所束缚

这四个条件只有在赛古鲁状态才有可能。

实际上,大我证悟所要求的是,人体中无限心必须在保留精与浊身体的同时,停止体验精与浊宇宙。这种状况如同酣眠者的状况。酣眠者的(精与浊)身体对其他醒着的人似乎存在;但对酣眠者的心,这些身体并不存在。正如无限心在酣眠中不体验精或浊宇宙,因为其精与浊身体被(暂时)放弃,搁置,遗忘;同样,无限心在证悟状态也必须停止体验精与浊宇宙,同时处于醒意识状态。

下页图示16描绘了在正常和神圣情况中,酣眠,梦与醒之间的区别。有意识醒中央状态(图示中点)是正常人进入亚意识梦状态,接着进入无意识酣眠状态之处。从这同一个有意识醒之中心状态,一个开始神圣旅程的人,进入亚超意识“醒中梦”状态,接着进入超意识“醒中酣眠”状态。

(图示16省略)

从最初的原子或石头形体,到猴子形体——最后的动物形体,无限智能处于有限心状态,通过其有限的精与浊身体,接连体验无限的精与浊宇宙。换言之,在这些形体中,无限智能有限地意识宇宙。但它达到人类形体时,则无限地意识精与浊宇宙。由于(在人体中)获得了无限心状态,无限智能通过其精与浊身体,对精与浊宇宙进行无限的体验。因此作为人,它处于无限妄心状态。

在人类形体,无限智能作为无限心是有能力体验其无限大我的。但却反而体验无限的精与浊宇宙。它如此做的原因是,心在之前形体中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把微印象——记录并符合该体验的印象——附于心。这些微印象让无限智能,在根据所积印象进化发展的不同形体中,通过精与浊身体认识精与浊宇宙。这些作为限制因素的微印象被称作业相。

下面是对业相的更详细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13 14: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文字的呈现不知要费了多少心姐的心力!!
这些信息对在求真道路上的帮助是无量的

LOV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14 08: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艰深 但意思其实并不难懂
田心翻译得不容易啊
辛苦辛苦!
神曰什么时候出版? [s: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07: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两位道兄弟。考虑到《无限智慧》所展示的灵性大观较为复杂,觉得从第一辑逐章研读会更有助于理解。将在网站陆续发表。这里仅仅摘取第11辑中与修道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就是消除业相的四瑜伽,与道友分享:

竭磨瑜伽

在这个瑜伽中,无限心根据附着于它的过去印象做竭磨,也就是用精与浊身对精与浊宇宙进行体验。但在做竭磨时,也就是以精与浊形式对附着于它的那些微印象进行体验(upabhog)从而消耗它们时,它无动于衷。它不为结果担忧。不因成功而高兴,也不因失败而悲哀。它仅仅把竭磨当作责任来做。也就是说它按照过去的印象驱使,通过身体对宇宙进行体验。过去的印象必须被体验,必须被消耗,无法逃脱。除非摆脱了业相,否则心就不能不采用身体,不能不体验宇宙。但在通过体验消耗过去的印象,让心摆脱它们的时候,不可有新的印象束缚心。

这就是竭磨瑜伽所教导与提供的:让心通过其精与浊身,精细地与粗浊地体验,来消耗过去的微印象;并在体验过程中保持无动于衷,从而不收集新的印象;这样当全部的微印象皆被浊与精体验所消耗时,由于未积累新的业相,心便摆脱了业相,获得大我意识。

在石形体,心没有瓦萨那(vasana,习气),没有欲望,没有感受,业相也最可能少,即业相最有限,几乎是零。因此心对宇宙的体验也最有限,几乎没有体验,即它几乎不思想或认识想象或宇宙。不过,其柴坦尼亚(chaitanya,思维)也最有限,几乎是零,所以它不能思想其无限大我。在人类形体,心有着最高程度的瓦萨那,欲望和感受,也有着无数的不自然业相让它无限地体验萨卡(sakar,有相)宇宙,即这些不自然业相让它思想或认识想象。虽有无限的柴坦尼亚(即思维),它却认识宇宙或思想想象,而不能思想自身。要做到这个,心必须保持无限——如在人体状态,却没有业相和宇宙体验——如在石体状态。在人类形体中摆脱业相时,心就不再体验宇宙。如在石形体中,它已摆脱了瓦萨那,欲望,感受等。

在石体状态,心没有业相,因而没有感受、瓦萨那、欲望、阿刹(asha,希望)等。在赛古鲁状态,心也没有业相,因而没有感受、瓦萨那、欲望、阿刹等。但在石形体状态,心的思想最有限,在赛古鲁状态却是无限的。在人体状态它也无限,但却未脱离感受、瓦萨那、欲望、阿刹等,因为它具有精与浊形式的业相。

所以在赛古鲁状态,心兼备了人体状态和石体状态。处于人体状态,却无业相,因而无欲望,不受喜悲等感受所影响。这样它进行体验,体验时却不享乐或受苦。正是在体验过去业相时的喜忧感受和对后果及其影响的担忧,制造了新印象且将之系缚在心。也就是说,心在精细地与粗浊地体验过去微印象的时候,因感受到喜悲,担忧后果而受其影响,从而按照喜悲担忧或影响等感受的体验,把新的微印象承担到自己身上。

比如,我们以一个剧团譬喻为例。将它与宇宙相比:

1)剧团 = 精与浊宇宙,
2)剧团主人 = 业相,
3)要扮演的角色 =精与浊形体,
4)要上演的一部剧= 过一生,
5)演员=人心
6)演出 = 以精与浊形式体验微印象;也就是心通过精与浊身进行精与浊体验,
7)喜悲等感受 = 体验。

假设一个人“甲”受雇于剧团当演员。剧团主人让他在一部剧中演国王角色:也就是说,业相给心赋予一个精与浊形体,让它按照业相的指令做竭磨。“甲”照主人吩咐扮演国王角色。假如说他扮演角色时,忘了自己其实不是国王,这个角色是主人给他的任务:也就是说,对微印象进行精与浊体验时,心忘了自己乃是无限而非精或浊,其目前的精与浊状态乃归因于业相。因此“甲”扮演国王角色时,在整个剧中,一直到演出结束,都相应地享乐受苦:也就是说,心在整个一生,直到其精与浊身衰亡,都享乐受苦。

但现在让“甲”按照在上一个角色中获得的全部喜悲感受,接受另一个角色:也就是说,让心按照在上一个精与浊形体中获得的微印象或业相,采用另一个精与浊身。换言之,心按照其微印象接受国王形体,也按照这些印象扮演国王角色。但在体验国王角色时,它却被苦乐感受所影响,从而根据影响和感受积累新印象。这个角色结束时,它只得按照在扮演国王期间所接受的印象,接受另一个角色:也就是说,它按照在国王形体中所接受的苦乐等印象),采用另一个形体。

假设另一个人“乙”也受雇于剧团:就是说心也从事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团主也把一部剧中的国王角色给他并要他扮演。也就是说,业相让心在一生中采用精与浊身并进行精与浊体验。于是“乙”照主人吩咐,扮演国王角色:就是说心按业相指示进行精与浊体验,做竭磨。但在扮演该角色时,“乙”知道自己不是国王,这个角色是主人派给他的,仅仅是他的责任——他受主人掌控,必须扮演。因为“乙”知道自己不是国王,在扮演该角色时不享乐受苦,所以他在整个剧中,直到演出结束,都无动于衷。也就是说,对过去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时,心知道自己不是精与浊身,所以在精与浊体验期间,直到微印象全部被体验与消耗,它都无动于衷,不快乐也不痛苦。这样,“乙”因在最后一个角色中没有喜悲感受,而不再被分派其他角色,并脱离剧团演出。也就是说,心因在上一个形体中未接收新苦乐印象,而不再接受新形体,从而摆脱对形体的接受和对宇宙的体验。这就是竭磨瑜伽,藉由此道,心通过用精与浊形体进行体验来消耗过去的印象,通过在体验过程中保持无动于衷,而不积累新的苦乐印象,从而在过去印象皆被体验后,摆脱业相,形体和宇宙。所以说竭磨瑜伽是无限心证悟自身和获得解脱(Moksha)的一条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07: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禅那瑜伽

在这个瑜伽,心努力控制自己,不以浊形式体验其微印象。欲望(即精形式的业相,精体验)出现,心则阻止该欲望的实现,不进行浊体验,微印象因而被精细地体验或消耗。总之,心不让自己按照其微印象,用浊身对浊宇宙进行浊体验。也就是说,心虽因业相而接受形体以体验或享受(upabhog)它们,却努力不那么做。

而心要证悟,就必须摆脱业相。在禅那瑜伽,心不是通过消耗(即体验),而是通过消灭或杀死来清除业相。

在一般人那里,心消耗过去的业相并积累新的,所以摆脱不了业相。在竭磨瑜伽,心消耗过去的业相却不积累新的,因而摆脱业相。在禅那瑜伽,心不消耗业相也不收集新的,而是杀死过去的业相:

通过持守严格斋戒,即不让浊感官(indriya)享受(体验)过去的印象(业相)强加给它的食用浊物(vishays);
通过保持完全清醒;
通过禁绝性交;
通过非此,非此,非此(neti, neti, neti)。
总之,通过不让任何浊感官对任何世间浊物进行浊体验——认识到无业相的自由,怀着要摆脱业相的唯一目标目的和愿望;通过与过去业相的一切要求背道而驰,不听从业相的呼唤;心努力杀掉过去的业相,消灭依附于它的微印象。

在这个瑜伽,心为了证悟大我而放弃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但彻底的舍弃(sanyas)意味着,消灭业相甚至不是希望证悟,而是纯粹为了舍弃,为了消灭业相。这种认识乃真正禅那——禅那瑜伽的结果。所以说禅那瑜伽教导最高程度的舍弃,没有欲望,仅仅为舍弃而舍弃,认识到大我乃无体验,无对象,无形体,无须精或浊体验,因为它永恒,无限,一体不分,无属性,无色彩,无形相,无行动(nirgun, niranjan, nirakar, karya rabit)等等。

当心能够以必要的比例彻底控制自身,不体验业相时,业相就被消灭,新的苦乐业相不生。不过,它不体验业相,怎能积累新印象?原因是印象只能按体验业相时的感受才会积累。因此通过控制,心达到大我证悟。不体验过去的业相,新业相则不形成。但业相不被体验与消耗,怎样消失呢?现在给予解释。

心不进行体验也是竭磨!它是在进行不以浊形式体验微印象的体验(或竭磨),以便杀死业相,摆脱业相。这种精竭磨(体验)对心制造能够消灭旧微印象的新印象。

在禅那瑜伽,运作着一个双重过程。一方面是无限心通过阻止感官按业相要求进行体验——不对宇宙进行新的浊体验,从而遏制业相消耗过程中的苦乐感受。另一方面是通过做反面竭磨(ulat karma)——不让自己按照过去业相的驱使对宇宙进行体验,从而制造能够消灭过去业相的反面印象。在这个瑜伽,心进行着不对过去微印象进行浊体验的精体验,制造出与旧印象相反的新印象。这些新印象消灭旧印象。在这个瑜伽,心通过不进行浊体验,即否定肉欲(nafs kushi),制造出能够杀死旧业相的新业相。

但问题会产生:虽然旧的正面(sulat)印象被新的反面(ulat)印象所消灭,但这些反面印象不会让心精细地与粗浊地体验它们吗?不会让心使用精与浊形体去体验它们吗?当然不会!因为旧业相来自于精与浊形体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是通过精与浊身体验精与浊宇宙所积累的。因与精与浊身和精与浊宇宙有关,这些业相必须被精细与粗浊地体验。相比之下,反面(ulat)印象不是用精与浊身,体验精与浊宇宙的结果,也不带有任何的精或浊目的目标或欲望,也就是与精与浊宇宙体验无关,因而不需要被精细与粗浊地体验。

就这样反面印象消灭过去的业相——过去精与浊体验的微印象。虽然这些反面印象仍在,心却不必精细地与粗浊地体验它们。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就好像不存在(如无齿毒蛇),就好像也已随旧业相消失。心摆脱了对精与浊宇宙的体验,从而证悟大我或者说处于解脱状态(Moksha-pad)。

举例:

在这个例子中,

过去正面业相=婴儿
新反面印象=(精细与粗浊地体验过去业相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业相=奶水
反面精业相=反面新印象=毒汁
喂奶水或毒汁= 竭磨
喂奶制造新正面业相;喂毒制造新反面业相

婴儿的要求(即过去业相)是奶水(用以维持生命),但如果反被喂以毒汁,婴儿就会死掉。喂倒是喂了,竭磨也做了,却与婴儿的欲望相反。这种反面竭磨必须适当,足够强,比例正确,才能通过其反面精印象杀死过去的微形式的精与浊印象——这些反面印象被称作“精”,是因为他们不是用浊身对浊宇宙进行浊体验的产物。反面竭磨可通过彻底制止感官对宇宙物体的体验,也就是不听从欲望——精形式的业相——的呼唤来完成。

这样,因控制欲望而获得的体验就是反面竭磨,其印象(也是反面的)造成过去正面业相的死亡。这些反面印象本身乃无生命,仅以微形式存在,不能被精细与粗浊地体验。这个瑜伽极其艰难,但如果按必要的比例实践,则很快带来结果。

如上所述,控制感官或消灭肉欲的行动就是反面竭磨。在这个反面竭磨中,心也会有强烈的痛苦感受,有时则是和平喜悦。这是精体验,其印象是反面的。但由于这种苦乐感受不是来自于对过去业相的体验,因而不制造新的束缚印象,也就是将来必须以精与浊形式被体验的印象,而是制造反面的非束缚印象。在这个不把欲望付诸于行动亦即消灭肉欲的瑜伽中,痛苦总体上更强烈,享受相对很少且只发生于罕见情况。这种不对过去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所造成的强烈痛苦和极少享乐,制造出能够消灭过去正面印象的反面印象。(过去正面印象来自于心通过精与浊感官,对精与浊物体进行精与浊体验时所感受的苦乐。)

所以,要获得解脱或大我意识,就必须消灭过去的精与浊印象,又不积累新的精与浊印象。在禅那瑜伽,无限心不按过去的微形式精与浊印象对精与浊宇宙进行体验,换言之,它不接受新的正面印象,同时又用反面印象消除过去的正面印象。这样通过该瑜伽,心摆脱业相,不再对宇宙进行精与浊体验。不再意识到宇宙,也就是意识到大我。

假如有人受某个精目的目标(比如与神合一的神圣渴望,摆脱业相以证悟大我的追求,获取灵性地位(darajjah)或灵性能力的欲望)所驱使,或者受某个浊目的目标(比如财富,声名,权力,女人,地产等)所吸引,而遏制过去业相,不让它们被粗浊地体验(比如通过遵守严格禁食),那么这些过去的业相就被消灭,新业相就不会形成。然而,这种精与浊目的目标本身也制造欲望,给心留下相应印象:这些印象也必须被体验。如果欲望是要与神合一,该欲望就必须被体验,也就是获得神圣状态,等等。

而要达到这种精或浊目的目标,心就必须受到控制,以便按必要的程度和比例制造反面印象。如果心怀着摆脱业相的欲望,为了消灭它们而不去粗浊地体验之,那么心的这种欲望就不能被当作精与浊,其精与浊体验也不必进行,因为要摆脱业相的欲望会自动获得结果。

如果心怀着与神合一的欲望,通过禅那瑜伽消灭业相,从而摆脱业相,那么随着业相以所需比例死亡,该欲望所制造的印象就会被体验,也就是与神合一。如果心通过禅那瑜伽,消灭从而摆脱业相,是为了获得法那费拉(Fana Fillah),玛居卜(Majzub)状态,或者为了别的灵性或浊目标目的,那么通过按所需比例消灭业相,这个欲望也会被体验。

不过,只有怀着摆脱业相的目标目的,没有其它动机——无论是灵性还是物质的,精的还是浊的,那么随着业相全部死亡,就会获得无业相状态。这种在有意识状态完全摆脱业相的状态,是可以借助禅那瑜伽达到的,虽然其过程极其困难,实际上几乎不可能。这种状态也可以凭借古鲁库帕(Guru krupa,大师恩典)获得。此乃法几亚(Faqir)状态或赛古鲁状态。

总之,如上所述,可通过禅那瑜伽消灭过去业相,获得浊目标,灵性能力(瓦隶状态),与帕若玛特玛合一(法那费拉,玛居卜状态),或赛古鲁状态。这些目标或状态,是有可能通过不让心对过去业相进行浊体验来达到的,虽然非常困难——除了赛古鲁状态。要达到赛古鲁状态,就不能在修行此瑜伽时有任何欲望,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靠赛古鲁的恩典才能获得赛古鲁状态。如图克拉姆所说:

除了赛古鲁,别无选择。

在竭磨瑜伽和禅那瑜伽中,在过去的精与浊业相被精细与粗浊地消耗或体验的整个过程中,心不积累新的精与浊业相,即通过对过去业相的精与浊体验所积累的微印象。在竭磨瑜伽中,无限心让过去的业相自行消灭;而在禅那瑜伽中,则由无限心本身来消灭业相。(精与浊业相是心用精与浊感官,对过去业相进行精与浊体验时所感受的苦乐制造出的微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4 08: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0-9-26 13: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7 08: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克提瑜伽

四瑜伽的关系

通过巴克提瑜伽,心失去对身体和对宇宙的意识。在这个瑜伽,无限妄心(吉瓦)认为自己有别于无限智能(帕若玛特玛),从而敬爱它,专注于它。并且按照对帕若玛特玛的专注比例,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心越敬爱帕若玛特玛,就越专注于它,也越对身体和宇宙无意识。达到最大专注程度,即完全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时,心便与帕若玛特玛合一。也就是说,吉瓦成为希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合一。

同一个无限智能,妄想时是吉瓦,真想时是希瓦,不想时是帕若玛特玛。吉瓦通过对帕若玛特玛的巴克提(信爱)成为希瓦。因此巴克提意味着心从身体和宇宙转向大我,帕若玛特玛,无限智能。也就是失去身体和宇宙意识,获得帕若玛特玛或大我意识。无限心体验宇宙时,意识到其精与浊身体,也意识到精与浊宇宙,就是说它具有妄意识。这种妄意识是指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觉知)。

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便获得对大我的意识。如卡比尔所言,

“惟有放弃身体和自我者,才可能获得纳拉延(主)。”

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意味着低级意识,对大我的意识意味着高级意识。要从低级意识达到高级意识之顶点,心必须经过七个阶段。巴克提瑜伽的目的就是把心从低级提升到高级意识。这是怎样做到的?

通过不让心纠缠于对身体和宇宙的念头、欲望和行动,而是让它专注于对神(库达)的想念。它越是——通过转向大我——远离对身体和宇宙的想念,就越是超然于用身体对宇宙的体验。越是沉浸于对库达(其实是一个人的真我)的想念,就越是在从低级意识到高级意识的道路上前进。但只有当想念,巴克提和专注是真诚的且发自内心时,对身体和宇宙的念头才被遗忘。只有忘记对身体和宇宙的念头,心才能专注于对库达的想念,走上通往高级意识的道路。

对身体的意识失去时,对宇宙的意识自然也失去,因为对宇宙的体验只能通过身体进行。必须失去这种妄意识,心才能获得大我意识。正是业相让心意识到其身体和宇宙的,正是业相让身体对宇宙进行体验的。所以说,心要意识到大我,就必须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也就是业相必须消失。

如前所释,业相的消失可通过竭磨和禅那瑜伽达到。在巴克提瑜伽,心变得对大我有意识,对身体和宇宙无意识,不是业相首先消失。达到巴克提最高点,获得合一时,业相彻底消失。

在所有四个瑜伽,业相皆是逐渐消失的。但在竭磨和禅那瑜伽,心随业相的逐渐消失而向合一前进;在巴克提和珞珈瑜伽,业相则按心的前进而逐渐消失。

在竭磨瑜伽和禅那瑜伽,在有意识状态对身体和宇宙的无意识依循业相的减少和削弱;在巴克提瑜伽和珞珈瑜伽,业相的减少和削弱依循对身体和宇宙的无意识。所以在巴克提和珞珈瑜伽,其过程不像在禅那和竭磨瑜伽在于消除业相,而在于业相(按照心向大我前进的比例)逐渐减少,最后(因心从身体和宇宙转向神或大我而)完全消失。

在珞珈瑜伽,心相应地通过具体的过程达到止息或不思想,变得对大我有意识,对身体和宇宙无意识,不是业相首先消失。通过这个瑜伽达到最高专注状态,即涅未卡帕状态而非瑜伽三昧状态时,业相完全消失。

这样在竭磨瑜伽和禅那瑜伽,心试图通过摆脱业相,获得对大我的意识;在珞珈瑜伽和巴克提瑜伽,心试图通过停止思想(珞珈瑜伽),或通过改变其思想取向或态度(巴克提瑜伽),获得对大我的意识。这四个瑜伽的共同目的是,在思想的、有意识的醒状态止息心,也就是把无限思想的虚妄转为真实,在有意识状态彻底消灭业相。是业相让心妄想,让它在有意识状态精细与粗浊地思想,让它体验宇宙而非大我。竭磨和禅那瑜伽乃是让心努力摆脱业相(以便妄想自行消灭)而非努力停止思想。珞珈瑜伽是让心努力在有意识的思想状态停止妄想(以便业相自行消灭)。巴克提瑜伽是让心从思想身体和宇宙转为思想大我,在思想状态消灭其妄想。

要让心在有意识状态停止思想,意味着让心思想自身而非身体和宇宙,这就是四瑜伽的目标。竭磨和禅那瑜伽是通过直接消灭业相;珞珈瑜伽是通过专注过程,在有意识状态停止思想,间接地消灭业相;巴克提瑜伽是通过在思想状态变妄想成真想,间接地消灭业相(因为是业相把虚妄给予思想,是业相使有意识的思想心思想想象,认识宇宙)。

大我证悟的含义是在有意识状态彻底消除业相。

在竭磨和禅那瑜伽,业相减少到什么程度,心就前进到什么程度;当业相最终全部耗竭时,心(吉瓦)便与灵魂(希瓦)合一。这意味着同一个吉瓦成为希瓦,曾经妄想的同一个无限心,现在真实地思想——这被称作与神合一(wasl-e Khuda),与帕若玛特玛结合。业相耗竭时,心就没机会精细与粗浊地思想,对宇宙进行体验。毕竟是微业相让心意识到身体和宇宙,使它进行精与浊体验,以便在现象中体验它们。

在珞珈和巴克提瑜伽,心因忘记身体和宇宙意识而前进到什么程度,业相也减少到什么程度。当最后,通过这两个瑜伽,业相全部消失时,心(吉瓦)便与灵魂(帕若玛特玛)结合,成为希瓦。同一个灵魂,不想时是灵魂,妄想(体验宇宙)时是吉瓦,真想(体验自身)时是希瓦。一旦业相耗竭,就不存在也不需要对宇宙和身体的意识。

在巴克提过程中,心常常融入或进入狂喜状态(hal, vajad),某种三昧状态。但这不是完美状态,因为业相还在,迫使心对它们进行精(欲望)与粗(行动)体验。在珞珈瑜伽过程中,心的专注强烈时,也会带来三昧状态,但因业相仍在,心也未达到完美,即使在享受三昧的时候。这是因为心从三昧降至低级层面时,业相则迫使它体验之。

但如果通过巴克提和珞珈瑜伽,心继续前进,直至达到最高的无业相状态(业相随进步而逐渐消失),心便达到完美(圆满)和涅未卡帕三昧状态。之后,心要么不降至低级层面(玛居卜);要么,若是下降(撒里克),也不是为了体验业相(它们已被消灭,不能被体验),而是为了拯救世界。玛居卜和撒里克皆达至完美,在思想的状态摆脱了业相;但后者是世界的拯救者——只是在这一点上无限地高级。

心处于瑜伽三昧时,业相仍在那里附着于它,因而使它下降(使它有意识)以体验它们。心处于涅未卡帕三昧或超意识时,由于没有了业相,它则不被降到有意识层面(玛居卜)。但如果被降下(撒里克),它便意识到身体和宇宙,不是为了以精与浊形式享受业相(它们已完全消失,不能被体验),而是为了把自由(解脱)给予其它的受业相束缚而被迫体验宇宙,被迫思想想象的妄想心。

通过这两个瑜伽之一,业相都终将会消失,虽然几乎不可能。这很多时候甚至要求很多次人生来完成这个消灭业相的瑜伽。然而,凭借赛古鲁的恩典,业相瞬间消失,心瞬间止息,完全专注瞬间达到,大我意识瞬间获得。

通过珞珈瑜伽,心努力在有意识的思想状态,停止自己思想身体和宇宙,虽然它继续体验过去印象并积累新印象。在巴克提瑜伽,无限心通过敬爱大我,通过爱——巴克提的实质——转向大我,失去对身体从而对宇宙的意识。但要获得大我意识,这种身体意识的失去必须彻底。

心从思想身体转向思想大我,即是巴克提。在巴克提瑜伽,心通过将身体思想变为大我思想,来证悟大我。(但要获得大我意识,心中决不能存有丝毫的身体意识)在珞珈瑜伽,心通过摆脱身体思想而非改变之,来证悟大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08: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克提的三个类型

下面对巴克提瑜伽做一概述。接着将详细解释。

如前所释,即使阿乎若玛兹达,即伊希瓦(梵天,毗湿奴,摩诃希)也没证悟帕若玛特玛,即达大阿乎若玛兹达(Dadar Ahuramazda)。也就是说,无限智能在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的状态,不证悟自身;在思想想象(生产,维系和融化宇宙)时,不能思想自身。

只有赛古鲁证悟帕若昧希瓦,即处于无限真想状态的无限智能认识或思想自身。因此巴克提有三类:

I.  赛古鲁巴克提——对成道神圣人物的崇拜。
II.  萨古巴克提——对伊希瓦和形象的崇拜。
III.  纳古巴克提——对帕若昧希瓦的崇拜。


所以说最高级的是第一类——引向大我证悟的赛古鲁巴克提。因为无意识的帕若昧希瓦因不证悟自身,而不能直接让任何人证悟他(“任何人”指本身作为或处于某种无限妄想心,无限妄意识心)。通过对帕若昧希瓦的巴克提,心可能会证悟他,但他却不能像赛古鲁那样直接让心证悟他。伊希瓦是有意识的帕若昧希瓦,却是在创造,维持和毁灭的帕若昧希瓦。由于他没有证悟自身(帕若昧希瓦),所以也不能让任何人证悟之。但赛古鲁是有大我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所以能让任何人证悟之。

信爱者指有意识的,却是妄意识的帕若昧希瓦。
伊希瓦指有意识的,却不是大我意识的帕若昧希瓦。
帕若昧希瓦指无意识的帕若昧希瓦。
赛古鲁指有意识且有大我意识的帕若昧希瓦。

无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意识不到帕若昧希瓦,因而不能让妄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意识到帕若昧希瓦,不能让妄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成为真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有意识的帕若昧希瓦也因为意识不到帕若昧希瓦,而不能让妄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意识到帕若昧希瓦。但真意识的帕若玛特玛,因为意识到帕若昧希瓦,而能够让妄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意识到帕若昧希瓦,让妄意识的帕若昧希瓦成为真意识的帕若昧希瓦。卡比尔就是赛古鲁巴克塔。

第二类的巴克提是对纳古(无属性的)帕若昧希瓦。如果真诚地做,比例适当,它会让一个人成为玛居卜,或者让他进入赛古鲁巴克提,即第一类巴克提。若为证悟大我而做,纳古巴克提会把一个人交给赛古鲁(例如纳穆迪夫,人格神未图巴将他交给赛古鲁喀查)。但若为世俗成就而做,则把他交给伊希瓦——宇宙之主,因为赛古鲁关系到大我,伊希瓦关系到宇宙——作为其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

第三类巴克提是对萨古(有属性的)帕若昧希瓦,例如伊希瓦的巴克塔——昌迪夫。它包括:
1.  对伊希瓦(具有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之属性的无相帕若玛特玛)的信爱——通过想念(vishar),静心(dhyan),专注(vichar)等精方法。
2.  对不同提婆的信爱——通过念记等精方法。
3.  对过去和现在的阿瓦塔和圣人的信爱——通过精方法。
4.  对代表伊希瓦、不同神明、过去和现在阿瓦塔和圣人的偶像,照片和形象,以及对墓地和圣祠的信爱——通过浊方法,借助于形式。

赛古鲁巴克提包括萨古和纳古(有属性和无属性)二者又超越二者。毗湿奴崇拜是萨古巴克提。崇拜奎师那的形象是萨古巴克提。崇拜肉身在世的奎师那是赛古鲁巴克提。

在萨古巴克提中,通过精或浊方法,如静心专注,或做普加(puja)阿提(arti),献花环(har tora),涂朱砂(kumkum),礼拜(namaskar),对过去的阿瓦塔和圣人或对活着的阿瓦塔或圣人的信爱是最好的。因为它让一个人为接受赛古鲁的恩典做好准备。若为证悟大我而做,用精或浊方法对伊希瓦的萨古巴克提也行。活着的赛古鲁是纳古-纳拉卡(无属性无形相的)帕若昧希瓦的化身。因此,做赛古鲁巴克提,也是做萨古和纳古巴克提——萨古是因为他的有相形体,纳古是因为他的真实无形相无属性状态。

对萨古帕若昧希瓦(即伊希瓦)的巴克提,若按实现世俗欲望所要求的比例来做,会通过伊希瓦把一个人所渴望的对象给他。但若是为证悟神,伊希瓦则会通过纳古帕若昧希瓦,把他交给大知识(Dnyani)帕若昧希瓦,即成道的帕若昧希瓦,赛古鲁。

怀着世俗欲望想念神者,得到所欲对象;
不怀欲望想念神者,得到永恒罗摩。——卡比尔

所以惟有赛古鲁才能使一个人成为赛古鲁。因为萨古巴克提,若为证悟大我而做,且符合所需比例,会把一个人引向真正的纳古巴克提,使他与大我合一,成为玛居卜。若按所需比例,为证悟大我而做,萨古巴克提也让他与大我合一,成为玛居卜。但要成为撒里克或至师和大知识,则需要赛古鲁的恩典,只有他能做到这个。而且,正是萨古和纳古巴克提把一个人引向大我证悟的。因为伊希瓦或帕若昧希瓦本身未证悟,而不能靠自己让一个人证悟神。但赛古鲁已证悟,因而能独自让一个人证悟神或成为赛古鲁。

对伊希瓦的巴克提,若为世俗利益而做,会获得欲望对象;若为灵性等级和能力而做,也能得到,因为伊希瓦是浊(物质)和精(灵性)宇宙的主宰;若为伊希瓦而做,会让他与伊希瓦合一,成为瓦隶,瑜伽行者等;若为证悟大我而做,则把他交给帕若昧希瓦。

对帕若昧希瓦的巴克提,若为世俗(物质)或灵性(精神)利益而做,会把信爱者交给能满足其欲望的伊希瓦;若为证悟大我而做,会让他通过帕若昧希瓦本身获得之;若为完美,为至圣地位(santpad)或大知(Dnyan)而做,则把他交给赛古鲁。

对赛古鲁的巴克提,若为世俗或灵性成就而做,会让他通过伊希瓦得到;若为证悟大我而做,会让他通过帕若昧希瓦获得;若为获得赛古鲁状态(Sadguru-pana)而做,则让他通过赛古鲁本人得到,因为伊希瓦和帕若昧希瓦状态及大我意识皆为赛古鲁所拥有。

无属性的神不同于有属性的神,赛古鲁却二者兼备。无属性的神不包括有属性的神,有属性的神不包括无属性的神,赛古鲁却兼备无属性的神和有属性的神。在赛古鲁巴克提中,对要求神者,赛古鲁通过无属性的神把神给他;对要求世界者,他通过有属性的神把世界给他;对为赛古鲁本身而信爱者,对这样一个人,赛古鲁——有属性和无属性神一体——则给予他自己。信爱者按照所做的赛古鲁巴克提,获得神或世界。但赛古鲁靠自身则能让信爱者成为像他自己。赛古鲁一只手——左手中,是有属性的神;另一只手——右手中,是无属性的神。做赛古鲁巴克提,等于同时对有属性和无属性神做巴克提。

对赛古鲁的巴克提意味着向赛古鲁的彻底臣服,绝对地服从赛古鲁的命令指示,而这只有当一个人爱赛古鲁时才有可能。对赛古鲁的巴克提意味着向他身心臣服。就连帕若玛特玛,就连伊希瓦,都不能靠自身让一个人证悟帕若玛特玛。只有赛古鲁能够做到。“离开古鲁,知识不现;离开古鲁,秘密不泄。”所以说赛古鲁巴克提是最高级的。

“图克说,对赛古鲁的服务高于一切天神。” ——图克拉姆。

“哈菲兹啊,去服侍至师;抓住他的衣边,脱离别的一切。” ——哈菲兹。

赛古鲁是帕若玛特玛,却是有大我思想、大我意识的帕若玛特玛。所以崇拜帕若玛特玛的名,也是崇拜赛古鲁,但不是服务。只有有爱时,才会有真正的全心全意的服务。爱者为所爱服务,甚至牺牲生命。向赛古鲁彻底臣服,在服务赛古鲁中奉献身心和财富(tan-man-dhan),也是服务与崇拜帕若玛特玛。

只有帕若玛特玛值得巴克提,值得信爱,值得崇拜。对帕若玛特玛的巴克提,信爱或崇拜,就是对帕若玛特玛的爱。要证悟帕若玛特玛就必须爱之。

帕若玛特玛有三个状态:

I.  作为帕若昧希瓦,他在超越状态的不思想、无意识的帕若玛特玛,即安拉,大梵,神,库达,达大-阿乎若玛兹达,道,等等。他是帕若玛特玛,却不认识(思想)自身,也不认识宇宙;意识不到他自身或其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之属性。
II.  作为伊希瓦,精与浊宇宙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他是无限地思想的、有意识的帕若玛特玛。是宇宙之主,全能,全知,遍在——但这是就宇宙非就他自己而言。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的属性并充分利用之,却意识不到他自己。
他在宇宙方面,即在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方面有意识,而不是在认识宇宙或自身方面。精与浊(灵性与物质)宇宙皆在他手中,涉及宇宙的一切皆按其命令,依其意志。他体验对宇宙的主宰,而不是对其超越状态。
III.  作为赛古鲁,他是有大我意识的帕若玛特玛。全能,全知,遍在,意识到这些属性,也意识到他自身。但在这个大我意识状态,他却不能也不会利用这些属性,他知道他在伊希瓦状态利用自己的这些属性。

作为(I)帕若昧希瓦,帕若玛特玛既不能创造,保护或毁灭宇宙,也不能证悟自身。作为(II)伊希瓦,帕若玛特玛能够创造,保护和毁灭宇宙,但不能证悟自身。作为(III)赛古鲁,帕若玛特玛不能创造,保护或毁灭宇宙,却能证悟自身。作为帕若昧希瓦,伊希瓦和赛古鲁,他是帕若玛特玛。

他作为伊希瓦,生产宇宙(想象),却不受之束缚,因为他不认识宇宙。所以他是帕若玛特玛,不是绊达(奴隶)。

作为(I)帕若昧希瓦,他不生产想象,也不认识想象或自己。
作为(II)伊希瓦,他生产想象,却不认识想象也不认识自己。
作为(III)赛古鲁,他不生产也不认识想象,却认识自己。

这样,作为帕若昧希瓦(无心或智能),作为伊希瓦(无限心)和作为赛古鲁(无限真心),他不受想象所束缚。就是说他没有业相,不认识宇宙,因而处于安拉状态,虽然只有在赛古鲁状态他才证悟其安拉状态。当思想之虚妄出现,即业相出现,对宇宙的认识出现时,绊达(奴隶)状态开始。

所以说一切的存在,从原子(石头)到人类,无论是拥有最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柴坦尼亚(觉知),皆处于绊达状态。从石头到猿猴都是自然绊达;人类是不自然绊达,因为其业相不自然,给他造成错觉。从石头到猿猴,束缚是自然的;在人类,束缚则是不自然的。

从石头直到包括猿猴状态,心皆不在安拉状态,因为它认识宇宙,受其束缚,处于绊达状态,还因为它在这些形体中的有限柴坦尼亚。因为它的认识,思想,即柴坦尼亚不是无限的,没有能力消除业相,所以不能摆脱这个绊达状态,获得安拉状态。

在常人状态,心也不在安拉状态,虽然在该形体它有着无限的柴坦尼亚。由于不自然业相和错觉造成的绊达状态,它认识宇宙并受其束缚。但它有能力消除绊达状态,获得安拉状态,因为它的认识,思想,即柴坦尼亚,是无限的。它能够通过四瑜伽之一,或通过赛古鲁恩典,消除业相。已证悟自身的赛古鲁是这些瑜伽的大师,能让任何一个人,通过任何一个瑜伽,甚至无需修行任何的瑜伽,来证悟神。他让他的特选弟子瞬刻之间成为像他一样。

总之,这些绊达(人)要成为帕若玛特玛,达到帕若玛特玛状态,就必须摆脱思想之虚妄,摆脱业相,摆脱对宇宙的认识。

摆脱业相(它们是虚妄和宇宙认识的致因)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崇拜帕若玛特玛(即帕若昧希瓦,伊希瓦或赛古鲁)。绊达(人)必须崇拜安拉才能达到安拉(帕若昧希瓦)状态,必须崇拜伊希瓦才能达到伊希瓦状态,必须崇拜赛古鲁才能达到赛古鲁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07: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克提的三个阶段

如前所述,巴克提乃绊达可用来消除其业相并获得帕若玛特玛状态的信爱。它有三类:

1.    帕若昧希瓦(非人格神)巴克提
2.    伊希瓦(人格神)巴克提
3.    赛古鲁(肉身在世大师)巴克提

首先要认识巴克提是什么和怎样通过巴克提达到帕若玛特玛状态。

帕若玛特玛状态指对宇宙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也就是对精与浊身和宇宙的忘记状态,因为对宇宙的认识是通过身体。精与浊身的感官不体验精与浊宇宙物体,意味着不认识宇宙。而要不认识宇宙,身体意识,即低级意识,必须离开。然而,因业相而思想的心,却不能放弃对其精与浊身和对精与浊宇宙的念记;不能放弃对宇宙的认识——除非它有别的东西可念记。要让它放弃对宇宙的思想,就必须让它思想某种超越宇宙的东西,某种不受宇宙束缚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让心不认识宇宙,忘记身体和宇宙,不思想宇宙,就得让它转向对某个超越宇宙之物的念记,思想和束缚,让它进入高级意识。只有帕若玛特玛(帕若昧希瓦,伊希瓦和赛古鲁)超越宇宙,不受束缚,所以必须让心转向他。对他的专一想念,向他的彻底转向,在高级意识中的彻底融入(从低级到高级意识有七个层面),意味着获得帕若玛特玛状态。

为了忘记身体和宇宙,不思想宇宙(低级思想或低级意识,因为身体和宇宙意识是低级意识),它就必须思想帕若玛特玛(高级思想或高级意识)。当它完全失去低级意识,获得完全的高级意识时,当它根本不思想身体和宇宙,而完全思想帕若玛特玛时,换言之,当它仅仅思想自身真我时,它便获得帕若玛特玛状态。

这种忘记宇宙和念记帕若玛特玛,这种放弃低级意识和进入高级意识,就是巴克提。对宇宙的忘记和不体验取决于对帕若玛特玛的念记。根据对帕若玛特玛的想念,心忘记宇宙。它越想念帕若玛特玛,就越忘记宇宙。最忘记宇宙,最想念帕若玛特玛时,它便达到帕若玛特玛状态。所以对宇宙的忘记和对帕若玛特玛的想念程度成比例。巴克提也有不同程度,有不同阶段。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解释的是尼希卡姆巴克提或无欲巴克提。它有三个阶段:
I.    高级
II.    更高级
III.    最高级

这样巴克提有两个方式:
(1)萨哈卡姆(sahakam bhakti,有欲),
(2)尼希卡姆(nishkam bhakti,无欲)。

尼希卡姆巴克提,如前所释,有三个类型:
1.    萨古巴克提(对有属性神的巴克提),
2.    纳古巴克提(对无属性神的巴克提),
3.    赛古鲁巴克提(对成道大师的巴克提)。

可通过浊或精方法来做:外在的和内在的。这三类无欲巴克提各有三个阶段:(1)高级,(2)更高级,和(3)最高级。

心用浊方法做伊希瓦巴克提,是做高级的伊希瓦巴克提;用精方法做伊希瓦巴克提,是做更高级的巴克提;通过它自身(即通过心)做伊希瓦巴克提,是做最高级的伊希瓦巴克提,与伊希瓦合一。

如果最高级的伊希瓦巴克提是无欲的,完全为了证悟大我,心就会通过伊希瓦进入帕若昧希瓦,不留在伊希瓦(即未证悟)状态;若是为浊利益或精能力而做,也会根据对伊希瓦的高级或更高级巴克提得到;做最高级的伊希瓦巴克提,会成为宇宙之主。因此,它对伊希瓦做最高级的有欲巴克提,便成为伊希瓦;对伊希瓦做无欲巴克提,便成为帕若昧希瓦。

心用浊方法对帕若昧希瓦做巴克提,是做高级的帕若昧希瓦巴克提;心用精方法对帕若昧希瓦做巴克提,是做更高级的帕若昧希瓦巴克提;用它自身(心),是做最高级的帕若昧希瓦巴克提,并与帕若昧希瓦合一(法那-非拉)。

心用浊方法对赛古鲁做巴克提,是做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心用精方法对赛古鲁做巴克提,是做更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心用它自身(通过心)对赛古鲁做巴克提,是做最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并与赛古鲁合一。

所以“奉心”(man arpan)是最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它意味着心完全把自己交给赛古鲁,心完全臣服于赛古鲁,没有自己的声音。一个彻底臣服于赛古鲁的人,一个没有个人欲望,遵循赛古鲁愿望的人——即使有悖于个人愿望,一个在一切方面绝对服从赛古鲁,把赛古鲁的愿望看作自身愿望的人:这样一个人是在做最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哈菲兹说,“为何追求分离或或合一?只要寻求至爱的愉快。”

一丝不苟地服从古鲁的命令,把古鲁的愿望当作自己的——即使违背其意向爱好;接受古鲁的愿望命令并绝对服从,不用自身智力头脑;比雇佣的奴隶还要吃苦一千倍——因为奴隶是尽义务,爱者却自愿拥抱奴役;把古鲁的愿望,古鲁的一言一语,古鲁的命令视为所有一切,唯一真理——无论什么话,什么命令,即使与其意向爱好相悖,即使与其愿望理智矛盾):只有这样的人是在做最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证明自己值得被选择与赛古鲁合一。

(I)    对帕若玛特玛(帕若昧希瓦,伊希瓦或赛古鲁)的高级巴克提,意味着心在一定程度上想念帕若玛特玛,就是说通过外部(浊)媒介:崇拜仪式,赞歌,巴赞,钹鼓,击鼓,阿提,结圣线,拜火,烧香,祈祷,赞美,礼拜,口念神名,念祷文,读圣经,跪拜(puja, patri,kirtan,tal,mrudang,bhajan,arti,kushti,atash,loban ,bandagi ,setayash,namaz,sijdah,nam smaran,zikr)等外部宗教修行(shariat)。
(II)    对帕若玛特玛的更高级巴克提,意味着心更大程度地想念帕若玛特玛,就是说通过内在(精)方法:静心,冥想,心念神名(dhyan,tassavur,nam smaran)等内在灵修(tariqat)。

高级与更高级巴克提的共同点是念名(nam smaran),这是最好的。两类念名中,最有效和真正的是心念或内念。“唇舌不动即念记精华。”——卡比尔
(III)    最高级的巴克提意味着心最大程度地想念帕若玛特玛,就是说通过心本身。这是真正灵修(Haqiqat)。

在这个巴克提,心仅仅想念帕若玛特玛,专注于帕若玛特玛,与帕若玛特玛合一。专注是彻底的,不是一定程度或暂时的。这就是合一。

在I巴克提过程中,宇宙被忘记到一定程度;
在II巴克提过程中,被忘记到更大程度;
在III巴克提过程中,宇宙被彻底地忘记。

从高级巴克提,即通过浊方法念记帕若玛特玛(伊希瓦,帕若昧希瓦或赛古鲁),心前进到更高级的巴克提,即通过精方法念记帕若玛特玛,由此又前进到最高级的巴克提,即通过心本身念记帕若玛特玛。因此巴克提意味着爱。在I神被爱到一定程度。在II被爱到更大程度,这里在增长的爱之状态出现分离状态和强烈的合一渴望。在III神被最大程度地完全彻底地爱。这意味着合一。

在I高级巴克提:一定程度    的爱            1外在赞美神(shariat)
在II更高级巴克提:更大程度的爱        2内在赞美神(tariqat)
       :分离(judai,birha)        3渴望与神结合(marefat)
在III最高级巴克提:结合(Wasla)        4与神合一(Haqiqat)

在该巴克提瑜伽,业相按照心从I到II的进步,自行脱落,因为在巴克提瑜伽,思想的方向改变,心从宇宙转向神。高级和更高级巴克提各自有两个部分:

(1)通过赞美来念记帕若玛特玛,高级巴克提用浊方法,更高级巴克提用精方法。
(a)高级--浊:祷告,巴赞,赞歌,阿提,结圣线,偶像崇拜,拜火,礼拜,在教堂跪拜顶礼,念祷文,等等。
(b)更高级--精:静心,想念他的品质,内心向他祈祷拯救、证悟或合一,在他面前求宽恕,做苦行,冥思他的遍在,全知等。

(2)通过持名来念记帕若玛特玛。高级巴克提用口念,更高级巴克提用心念。
(a)浊--高级:用口舌念他的任何一个名,可借助也可不借助于钹鼓,串珠,合掌,礼拜等。
(b)精--更高级,用心念他的任何一个名,可借助于也可不借助于有节奏的呼吸。不动唇舌。

在III最高级巴克提中,没有对神的赞美或念名,只有见他,与他合一。

在高级或更高级巴克提中,(b)部分——念名——最好。为他本身而念他的名和赞美他,岂不比一一列举他的品质和为这些品质赞美他更好?想念他的名会产生爱,爱会生发见他的渴望,要见他的强烈渴望使他与他合一。

通过一呼一吸都不断地想念神名,获得专注或专心一境(ekagra chit,也可通过珞伽瑜伽的更高级过程达到)。通过赞美他或通过想念他的属性品质,心变得焦躁不安(chal-vichal)并处于静心状态——当然这种焦躁是在神圣方面,不在宇宙方面,因为心的面向(rukh)改变。专心地想念神名时,心达到专注状态(ek chit),这时渴望合一。这里真爱开始,没有这种焚心、要命、强烈的与神合一渴望,就不能达到合一。所以绊达要通过巴克提瑜伽成为帕若玛特玛,就必须不断地想念他的名,直到心中升起与他合一的强烈渴望。

要见神(帕若昧希瓦,伊希瓦或赛古鲁),就要深深渴望与他合一。这种深切渴望由爱而生,爱因不断想念神名而显现。但离开赛古鲁的恩典,就不能获得完美(Purnata)或大知(Dhyan),即使一个人达到某个瑜伽的高级状态,甚至通过某个瑜伽获得对神的体验(Anubhav)。“离开古鲁,大知不临。”

通过萨古或纳古巴克提,或通过禅那瑜伽,珞珈瑜伽,竭磨瑜伽,即使一个人达到高级状态,甚至获得合一(玛居卜状态),但要获得大知(撒里克状态),赛古鲁的恩典乃不可缺少。所以赛古鲁巴克提最好。

赛古鲁能把合一给予一个达到分离状态者(心靠自身努力能够达到,但极为困难,几乎不可能)。但要获得大知,赛古鲁的恩典则绝对必要。所以,即使对那些通过瑜伽达到高级状态者,要获得完美(大知,撒里克状态),也需要赛古鲁的帮助,恩典,青睐。“离开古鲁,大知不临。”

那些完全臣服赛古鲁者,即使他们未在四个瑜伽中进步,甚至未修行过任何瑜伽,如果赛古鲁赐予青睐或恩典,他们也会瞬间得到完美。为了这种恩典和青睐,就得完全地服务,爱和服从赛古鲁。通过瑜伽达到证悟,可能需要多次出生,即便那时,要获得大知,古鲁的恩典也绝对必要。而通过向赛古鲁完全臣服,一生中就可获得终极体验和大知。 “他能在顷刻之间让一个人变得像他一样。”—— 图克拉姆。

除非有赛古鲁的恩典,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完美。因此伴随(sahavas)赛古鲁,服务赛古鲁,臣服赛古鲁是最好的。

上述皆与尼希克姆(无欲)巴克提有关,解释了绊达是怎样通过对伊希瓦,帕若昧希瓦,或赛古鲁,也就是对人格神(有属性或无属性),对非人格神(安拉,帕若昧希瓦,库达)或对成道古鲁的高级、更高级和最高级巴克提,达到帕若玛特玛状态的。

要获得帕若玛特玛,绊达必须达到最高级的巴克提。通过最高级的巴克提,可获得如下状态:

通过对伊希瓦的最高级巴克提,可获得瓦隶或瑜伽行者状态——若愿望如此。也就是说,通过对人格无相(nirakar)神的最高巴克提,可体验第一到第五层面;如果巴克提不是为世俗成就,心能够进入至多第五层面的高级意识。之后,如果心渴望进入第七层面,帕若昧希瓦(非人格无相神)状态,则需要赛古鲁的恩典。通过对帕若昧希瓦的最高级巴克提,就能进入第七层面,获得法那费拉状态,合一状态,玛居卜状态,并完全停留于该状态。但对于一个其心必须从涅未卡帕状态下降,成为救世主者,如果这个心必须成为撒里克(赛古鲁),那么它就必须受赛古鲁的恩典所祝福。

而赛古鲁的恩典可通过对赛古鲁的最高级巴克提来获得。对赛古鲁的最高级巴克提,意味着全身心地,一心一意地,彻底向他臣服。

通过对伊希瓦的最高崇拜,获得瓦隶或瑜伽行者状态;
通过对帕若昧希瓦的最高崇拜,获得玛居卜状态;
通过对赛古鲁的最高崇拜,获得赛古鲁状态。

所以赛古鲁能够用其恩典,在眨眼之间让任何一个人成为瓦隶,辟尔,玛居卜,或法吉亚(赛古鲁)。要使他赐予恩典,一个人必须做好彻底臣服的准备,也就是做最高级的赛古鲁巴克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2-5 17:56 , Processed in 0.03917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