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查看: 4353|回复: 0

天国里的五棵树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6-5-10 06: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田心姐 妙哉!
   看到时让我心一跳,好象的确如此。5位至师是延续的。而且是永恒者。认识他们的人将最终走向永生。而且巴巴说过:赛古鲁的门徒可以不经历死亡就立刻投胎,或是可以随意变换肉身。
   呵呵,认识的太少,说不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6-5-11 07: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梵耶,你的注释也很好。看来姐弟所见略同 [s:1]

但后半部分需要商榷。记得巴巴说过,有些高级行者死后不经历天堂地狱状态就能立刻投胎;在苏非教里被称作Abdal的高道能够随意变换肉身。这些不专指赛古鲁的门徒——如果这里的门徒是指赛古鲁的圈子成员的话。赛古鲁的14个内圈成员往往都是被大师“蒙住眼睛”行道,不知道自己的意识层面,也不使用其灵性能力。不过他们都会在大师生前或离开肉身后成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6-5-11 12:4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不好意思,差点误导了大家...。谢谢您的指正。 [s:2]  
   刚看到 《犹大福音》的消息,这份有着1700年历史的纸草手稿也是目前唯一幸存的一份犹大福音副本。
  手稿中描述了犹大是如何在授命下背叛的耶稣。事实上,这份手稿的记载,犹大背叛耶稣的行为是一种顺从而不是背叛的行为,犹大是在授命下完成他的神学命运的,所以犹大不是叛徒。
  根据这份犹大福音手稿中有关章节的描述,耶稣还解释了经受磨难的犹大的作用:“你将超过他们所有的人,因为你为我而牺牲了自己。”
  这份犹大福音手稿据称是于20世纪70年代在埃及靠近埃尔米尼亚的沙漠中被发现的。据称,该手稿应当是早期一些基督学者们的作品

   身为喜悦之源的人神和神人的状态是没有任何能影响到的,而且至师们已经给出过启示:这一切都是幻象。所以就算肉体死去,你依然存在。也就不会体验“死亡”为死亡了。 不知这样说对不对.... 呵呵,果然认识还不多,我要更加努力了。 [s: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6: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一段眼睛不能多看电脑,读了维未克南达(Vivekananda,辨喜)的《巴克提瑜伽》(Bhakti Yoga),很喜欢。

其中有一篇谈“求道者和导师的资格”,感到他说得真好。

求道者的条件是:纯洁,对知识的真正渴望和坚持不懈。

导师的条件是:一,他必须知道圣典的精神,而不是耽于文字游戏。二,他必须绝对地纯洁。三,他的动机必须是出于对人类的爱。

听说维未克南达的书在国内已出版,哪位能否把这篇找来贴这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6-5-30 1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找不到维未克南达(Vivekananda,辨喜)的《巴克提瑜伽》。但看到篇也是巴克提的介绍,呵呵。


“巴克提”一词来自词根“巴吉”,意思是“依附上帝”。巴克提是对上帝至高无上之爱的形式。它是为爱而爱。奉献者只需要上帝,别无它想。这里没有私欲。巴克提是甘露的本质。它是自然流露出的对上帝的爱。它是纯粹、无私的爱。它是一种神圣、高尚的情感,这种高尚的情操将奉献者与上帝连接在一起。只有奉献者才能体验到。奉爱瑜伽的修习内容包括佳帕瑜伽、桑克伊尔坦瑜伽、祈祷、仪式等。总之,奉爱瑜伽师把所有的感官、心意、智性、行动都用于与主的相应及对主的服务。他不追求物质能量的提升,不追求躯体的体验,他只追求服务于主,对主的奉爱。

  巴克提是所有宗教生活的基础,也是所有宗教修习的目的。巴克提能消除业力和我执。巴克提将心意提升到宽宏大量的顶峰。巴克提是开启智慧之门的总钥匙。巴克提在大智慧中达到顶峰。没有哪个美德能胜过爱,没有哪个财富胜过爱,没有哪个法胜过爱,没有哪个宗教胜过爱。因为,爱是真理,爱是上帝。

  这个世界来自于爱。这个世界存在于爱。这个世界最终要融化在爱中。上帝既是爱的象征,也是爱的本源。在祂的每一个微小的创造中,你都能真正了解到祂的爱。一个没有爱、没有信念、没有奉献的生命是一种沉闷的浪费。那是真正的死亡。爱是神圣的。爱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有爱才能战胜一个人的心灵。爱使敌人屈服。爱能驯服凶猛的野兽。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深不可测。它的本质不可名状。它的荣耀无法描述。宗教的精髓就是爱。因此,必须发展纯粹的爱。你真的需要上帝吗?你真的渴望见到祂吗?你在灵性上是否真的感到饥饿?只有渴望看到上帝的人才能发展真爱。上帝只对这样的人展示自己。上帝掌握着一切。只要真诚地向上帝请求,一切都会实现。

  逐步发展九种对主的奉献服务,即:聆听、唱颂、铭记、崇拜、供奉、顶拜、服务、为仆、为友。要认真向上帝祷告,但不要光说不做,因为上帝只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尽最大能力去做,余下的交给上帝。服务奉献者。与他们保持联谊。每天坚持念诵、唱颂无上真言:“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坚持学习《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等韦达经典。韦达经典浩如烟海,学无止境。光阴荏苒,途障无数。要象天鹅善于从水中分离出奶一样,善于抓住精髓。这精髓就是爱或巴克提。啜饮这精髓,到达平和、不朽的永恒居所。在温达文或阿育迪亚住上一段时间。你会很快发展奉爱的。修习奉爱瑜伽,不需要任何体位修练,只需要信心和爱。真正的信心融入了智慧与定力,真正的爱融入了慈悲与奉爱。所有宗教及法门的精髓和目的都是奉爱。奉爱瑜伽是最简单的,也是最不易做到的。奉爱瑜伽是最可思议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奉爱瑜伽涵盖了所有宗教和法门,又超越了所有的宗教和法门。奉爱瑜伽包括了所有的修行方法和形式,通过这些方法和形式最终达到不再依附任何形式和方法的,从内心自发的真爱。

  点燃你心中的爱的火花。培养拥抱一切、包容一切的博爱,用你的爱温暖地拥抱所有生物。爱是一种神秘的神圣粘合剂,使万物之心连接在一起。它是一种高效力的神圣治疗膏。以纯爱指引每项活动。消除狡猾、贪婪、欺诈、自私。奉献者没有世界末日,奉献者不惧痛苦死亡。奉献者生死无别。奉献者贫富等观。纯粹的奉献者在哪儿,哪儿就是圣地。
  勿执着于福报,勿执着于神通,勿执着于解脱,勿执着于涅槃,勿执着于梵我合一,更勿执着于自我。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爱中既无亲友,也无敌人,爱没有分别。爱象水晶般透明,爱象彩虹般多彩。爱进入各个宗教中,化为博爱,化为慈悲,化为仁义,化为亲和。
  在爱中生活,在爱中呼吸,在爱中歌唱,在爱中吃喝,在爱中漫步,在爱中交谈,在爱中祈祷,在爱中冥想,在爱中思考,在爱中移动,在爱中写作,在爱中死亡。品尝神爱的甜蜜,成为爱的化身。
愿奉爱之火在你们所有人心中越燃越亮!愿你们所有人的心中充满奉爱!愿你们所有人在大光明中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愿博伽梵的祝福赐予你们所有人!愿你们所有人与和平同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08:4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新出版的《无限智慧》(美赫巴巴1925-6年所著)里,有这么一段话:

撒里克·赛古鲁(译者注:相当于《神曰》里的至师或赛古鲁)和玛居卜都获得了法那-费拉,但前者能够让他人获得这个状态,而后者却不能,因为他没有精或浊体用来给其他的精和浊心带来这个转化(译者注:此处的精体相当于《神曰》里的精和心体,此处的心相当于《神曰》里的个体我)。瓦隶享受精界的体验,如果他愿意,就能使他人成为瓦隶,而辟尔则能够让他人在有意识的醒状态穿过jahan-e baqi(译者注:灵性世界),从而成为瓦隶或辟尔。换言之,辟尔也有对世界的责任,但不像瓦隶那样享受精界(译者注:相当于《神曰》里的精和心界)。因为他置身于第六层面,有意地避免进入第七层面,他知道如果他与大我融为一体,他将成为玛居卜,从而不能下降到层面上或浊界,来提升他人。因此他完全是为了对世人的责任,而不让自己获得“瓦苏”或与神合一。对瓦隶来说则不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大乘佛教里的菩萨,不知其他朋友有何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6-6-21 21: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JAI BABA!
也向辟尔致敬!
第六层面是在万人万物中见上帝的,而辟尔有意的避免成道,是多么的辛苦啊...亲身面对至爱上帝,却因要帮助更多人而避免与上帝合一。但第六层面是不是获得了极乐呢?这点我还是没明白,是不是同时体验见至爱的极乐与未合一的痛苦?

另刚刚看到一篇 辩喜 的 虔信之道:灵性导师问题([印度]辨喜) 想起上次田心姐提过,就把它帖到这来了

虔信之道:灵性导师问题

[印度]辨喜著[中国]杨柳译

每一个灵魂注定是完美的,每一个存在,最终会达到那种境界。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先前行为或思想的结果;而我们将来的状态是现在所做所思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外在的帮助;灵魂常常因为某些外在的帮助而备受鼓舞,以致在很多情况下,外在的帮助是完全必须的。外来的影响激发了我们自身的潜力;而后我们开始成长,灵性生命到来,人最终变得神圣而完美。这一外在的驱使不可能从书本中得来;灵魂只能从另一个灵魂那里受到驱使,没有别的地方。我们可能做了一辈子的学问,满腹经纶,但到后来却发现自己在灵性上没有丝毫的长进。理智的高度发展并不意味着人在灵性方面也在同步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几乎每天都发现理智的高度发展是以灵性为代价的。

在理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书本中受益很多,但对于灵性发展,书几乎帮不上什么忙。在钻研学问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误以为在灵性上有所增益;但倘若分析一下自己,就会发现得到帮助的是理智,而不是灵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一谈起灵性话题都能头头是道,可一旦要做起来却发觉自己身不由己。因为书本无法给予我们外在的推动力。想要鼓舞灵魂,必然要有另一个灵魂来刺激它。

那个推动你的那个灵魂就叫古鲁,也称导师;而被推动的那个灵魂称为弟子、学生。为了传递这一推动力,首先,发出动力的灵魂必须确实具备将能量传给另一个灵魂的能力;其次,被传递的对象必须做好接受的准备。种子必须是活的,土地也必须是耕耘好了的;当这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奇妙的宗教成长开始了。"宗教演说者必须很棒,听众也一样";当两者确实都出众非凡的时候,辉煌的灵性成长才会到来,否则绝不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导师,这才是真正的学生。除此之外,其他人只是在玩弄灵性——仅仅做了点理智的努力,满足了一下好奇心而已——他们只站在宗教的外缘。当然这也具有某种价值;也许它唤起了人们对宗教的真正渴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展现。这是本性的神秘法则,一旦土地耕好了必然要播种,一旦灵魂渴望宗教了,宗教力量的传递者必将到来。"寻求中的罪人遇到了寻求中的救世主。"当接受者的力量充盈适宜的时候,赋予者的力量必然到来。

但这条路上危机重重。危险之一是接受者的灵魂误将一时冲动当作了真实的宗教渴求。我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这一点。有多少次,当深爱的人死去;我们感觉如雷轰顶;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就在我们的指尖滑落,因而我们渴望更高的东西,使得自己更具有宗教性。几天之后,风波就过去了,而我们却在那里进退两难。我们时常把这样的冲动误以为是对宗教的真正渴求,但只要这些瞬间的情感还被误解,一切还在继续,我们就不会萌生对灵魂的真正渴望,也不会发现能量的"传递者"。

所以,当我们抱怨说自己是如此渴望真理,但还是求之不得的时候,不要急着抱怨,我们首先应当反观内心,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在渴望。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不是这样;我们并不渴望;并没有追随灵性的渴望。

"传递者"这一方的困难更多。不少人沉溺于无知,却还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无所不知,不仅如此,他还要引导别人,结果是"瞎子引导瞎子,两个都掉进沟渠"。世界上满是这样的例子;每个人都好为人师,每个乞丐都梦想馅饼从天而降。后者是可笑,但前者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怎样才能识别老师呢?首先,太阳不需要火把来照亮。我们从不点亮蜡烛看太阳。当太阳升起之时,我们本能地意识到它在升起;当导师过来帮助我们的时候,灵魂会本能地知道它已经找到了真理。真理是自明的;无需任何证明;它自身就放射出光芒。它渗透到了我们本性的最深处,整个世界都会起来证明:"这是真理。"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导师,但差一些的导师同样能帮助我们;由于我们不能总是非常直觉地去判断自己所接受的老师,因此应该进行某种检测。教学中需要一定的条件,对于导师也是如此。

教学中必要的条件是纯洁,对知识的真正渴求,持之以恒。不纯洁的灵魂不可能是宗教性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这到哪里都是完全必要的。第二个条件是对知识的真正渴求。到底是谁在渴求?问一问自己。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很久以前就是这样。谁渴求,谁获得。渴望宗教是件很困难的事,不像我们通常想像的那么简单。我们常常忘记了宗教不是听听讲演,读读书就行了的,它是不断的奋斗,和我们本性的搏斗,不断奋争直到成功。它不是一天两天,或几年、一辈子的事,可能要历经几百次的轮回,对此我们要有准备。也许它立刻到来,也可能要等几百世以后;对此我们要有准备。有了这种精神支持的学生会成功。对于老师,我们首先看的是他是否知道经典的秘密。全世界的人都在阅读经典——《圣经》、《吠陀经》、《古兰经》,还有其他经典;但它们只是语词,外在的条理,是语法、语源学,哲学,是宗教的枯骨。导师可能发现任何一本书的年代,但语词仅仅是事物的外在形式。那些太扣字眼,让语词压抑思维活动的人失落了灵魂。因此导师必须能够知晓经典的灵魂。语词编成的网就像一片大的森林,人的心智在那里迷失了自己,找不到出路。各种联结语词的方法,讲一口流利语言的方法,各种解释经典格言的方法,仅仅是学者们的享乐。他们并没有臻达完美;只是想显露一下自己的才学,以获得世人的称赞,赢得饱学之士的赞誉。

你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一位伟大的导师会对典籍进行各种各样的阐释;他们并不是要"拷问经文",也不会说"这个词指的是这个,这是这个词和那个词的哲学联系。"你去研究一下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导师,就会明白没有人走那条路。他们在进行教学,而另一些人呢,腹中空空,却拿起一个词就它的起源和用法写了整整三卷书。我的导师曾经说过,有一群人进了芒果园,大家都忙着数树叶,检查树叶的颜色,嫩枝的大小,分枝的数量等等,只有一个人意识到了吃芒果,对此你是怎么看的?把数树叶、数嫩枝和这种做记录的事让给其他人吧。那些工作在适当的地方有它的价值,但不是在灵性领域。人不可能通过做这些工作获得灵性;你也从来不会见到一个极有灵性的人在那里"数树叶"。宗教是一个人的最高目标和最高荣耀,它不需要"数树叶"。假如你想成为一名基督徒,没有必要知道基督是诞生在耶路撒冷还是伯利恒,或者他宣讲登山宝训的确切时间;你只需去感受登山宝训就行了。不必为了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讲的而读上两千字。这些全是学者的乐趣。让他们享乐吧;让他们做这事吧。让我们一起来吃芒果。

导师的第二个条件是他必须是圣洁的。英国的一个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要看重导师的人格呢?我们只要对他说的话加以判断,然后吸收就行了。"不是这样的。如果有人要教我动力学、化学或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无论他品性如何都无所谓。因为自然科学的知识仅仅是智性的,它仰仗理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在这里获得巨大的理智力量,而他的灵魂却没有丝毫长进。可在灵性科学中,不纯洁的灵魂想获得灵性之光,这从头到尾都绝不可能。这样的灵魂能教给别人什么呢?它一无所知。灵性的真理是纯粹。"心灵纯洁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见到上帝。"这个句子点明了所有宗教的要旨。如果你明白了,那么以往所说的一切、将来可能会说的一切,你也就知道了;无需再寻寻觅觅地,你已经拥有了那句话中该有的一切;它能够拯救世界,其他的经典统统失效。只有纯洁的灵魂才能见到上帝、窥见超越者的模样。因而在灵性导师那里,纯洁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首先观察他是谁,而后才是他说了什么。但在知性老师那儿就不是这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他说了什么,而不是他是谁。对于宗教导师,我们必须首先观察他是谁,然后才考虑他话语的价值,因为他是传递者。如果他无法平息体内的精神力量,能传递出什么呢?打个比方吧:如果发热器是热的,它就能传递热振动,否则就做不到。宗教导师在对学生传递精神振动的时候也是这样。这是一种传递,而不仅仅是刺激理性官能。某些真实有形的力量,由导师传给学生,并在学生心中开始成长。因而导师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是真正的导师。

第三个条件是动机。我们应当看到他不是为了名誉、声望或其他什么东西,仅仅是因为爱,对你纯粹的爱。当导师向学生传递灵性力量的时候,只能通过爱;没有其他的途径。任何一种动机,诸如猎取财富或名誉,都会立刻破坏这种传递方式;因此一切必须通过爱来达成。只有认识了上帝的人才能成为导师。当你发现导师已经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时候,你可以心安了;如果还没有具备,接受他是不明智的。也许他无法传递善,时而还会把恶传过来,这要冒很大的风险。一定要提防这一点;由此,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无法教我们。

借助溪流和石头宣讲真理也许是非常诗意的,但一个人不可能讲出一点真理除非他已拥有了真理。对哪些人要借助大自然布道呢?只有那些生命之莲已经绽放的灵魂。一旦心灵已经张开,它就能够从小溪或岩石那里获得教诲——它能从中得到某些宗教的旨意;但是那些尚未开放的心灵看到的只有小溪和滚动的石头。盲人可以去博物馆,但他只是走了一圈;如果想看什么,必须要睁开眼睛。而让你睁开眼睛的那个人就是导师。这样我们和导师就是祖先和后代的关系;导师是灵性祖先,而弟子则是灵性后代。谈论自由和独立固然很好,但没有了谦卑、尊敬和信念,也就不会产生任何宗教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是,只有师徒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伟大的灵性灵魂才会成长;如果将它丢弃,宗教就会偏离正道。在一些国家和教会,师徒间没能维系这种关系,那么灵性几乎不得而知。没了那种感觉就是不行;没有人来传递,也没有人来接受,因为他们都彼此独立。他们能向谁求教呢?如果要学,那也是在"买"学问。给我值一美元的宗教;我不能花一美元买吗?宗教绝不能那样!

没有什么比灵性导师的灵魂所传递的知识更高深、更神圣的东西了。如果有人成了一名杰出的瑜伽师,那是从灵魂自身那儿得来的,不可能得自书本。或许你会历经千险四处寻访明师,踏遍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脉,深入撒哈拉沙漠或深达海地,但是除非你找到了导师,否则寻不到真理。找到这样的导师,然后像孩子一般服侍他,面对他打开心扉,在他身上明白上帝的显现。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作为上帝最高显现的导师身上;当注意力集中到那里时,导师作为人的图像就会消失;这样的结构会消失,真正的上帝留在了那儿。那些怀着尊敬和爱抵达真理的人——对他们而言真理之主说出了最绝妙的话。"脱下鞋子,因为你站着的土地是神圣的"。他的名字在哪里响起,哪里就是神圣的。多少次人们叫着他的名字,满怀崇敬地接近他,灵性真理就在那里产生!这就是指导我们的灵魂。毋庸置疑,世界上这样的导师很少,但我们的世界从来不缺他们这样的人。一旦完全失去了他们,世界将停止运转,将会堕落成为无间地狱。这些导师是人类生命的结晶,他们使得这个世界不断前行;正是生命核心中展现出来的力量维持了我们社会的完整。

除他们之外还有另一批导师,即世界上的基督们。所有这些导师(teachers)的导师(Teachers)都以人的形象代表上帝本人。他们更高深;能通过接触、意愿传递灵性,即使是最低等最堕落的人也可以在瞬间成为圣徒。你没有读到过相关的内容吗?他们不是我正在谈论的导师;他们是所有导师的导师,是上帝为了人的最伟大的展示;我们惟有透过他们才能见到上帝。我们无法克制地崇拜他们,他们是我们必定要崇拜的惟一存在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0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我心里想着的那篇,多谢多谢! [s:1]

按照巴巴的说法,第六层面的行者尚未与神合一,不能享受无限极乐。因为在爱者与至爱之间还有最后的一层薄薄的面纱。

但是那个层面的体验应该是很不寻常的。2005底去世的“修爱院”(Prem Ashram)学生,伊朗人艾思梵迪亚(Esfandiar Vesali,90多岁)就是在第六层面。他在万人万物里见巴巴。当人们问他,“你为世界上的问题而烦恼吗?”
他答道:“有了对巴巴的爱,那是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及其问题甚至都不存在。唯有巴巴存在。”
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说,他的意识不在这个世界上,在他身边坐着,就能感觉到爱自然地流向你。

巴巴的去年去世的美国门徒达文·肖(Darwin Shaw,终年97岁)也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6-6-22 12: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s:2] 呀~~小事一桩啦~~不用谢不用谢 [s:5]

全世界都是巴巴...(想象中).....(那么我买完东西,一定不会知道该给谁钱,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钱...,也许连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呵呵(开个玩笑),全是巴巴,也唯有巴巴存在。) 一串想象下来,有点晕  [s:2] .

   很向往那个不同的世界啊~~除了巴巴再没其他存在的世界。那里没有了烦恼,没有了分别,不必再为想法,心意等等东西和事物头痛。那里是纯爱的世界。 赞美巴巴, jai bab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6-5-9 09: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触美赫巴巴的著述之前,我读灵性经典,常常心灵有所感应,但头脑一知半解。读过巴巴的《语录》《神曰》,回头再读《金刚经》《坛经》《道德经》《庄子》,鲁米,哈菲兹,有豁然开朗感,虽然不能说全然开悟,但从前的困惑神奇地消失了。有不少的朋友也有类似的感受。

巴巴说他来给所有的宗教重新注入活力,让它们像珍珠一样串在一条主线上。我感到这不仅仅反映在广义的对有神教(基督、伊斯兰教)与所谓的无神教(佛教)的融合上。甚至在细节上,有心的读者也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对某个灵性秘密的解答。

我在阅读中,也时不时有些惊喜发现。今早突然想到,放在这里分享,说不定会引出各位更多的心得。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是个人的直觉或看法。

先从“天国里的五棵树”说起:

有好几年,每次复活节,我都感到某种内在的驱使,读《新约》。有时读完四福音,有时只读我最喜欢的《约翰福音》。今年复活节期间,突发奇想读了《多玛斯福音》,很认同,理解了为什么它被称作基督教的禅经。里面有些内容与四福音重复,但有很多新的、密意(esoteric)的内容。这些对读了各大宗教经典的现代人,也许不新鲜,但对两千年前的人,甚至现在的正统基督徒,仍然会起到震撼作用的。建议有兴趣的朋友访问一下这个网站:http://spaces.msn.com/gospelofthomas/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发现:

在正文第19节,耶稣说,“你们在天国里有五棵树,无论夏天或是冬天,它们都不会改变,叶子也不会掉落。认识它们的人将不会尝到死亡的滋味。”(For you have five trees in Paradise which do not change, either in summer or in winter, and their leaves do not fall. He who knows them shall not taste of death. )

这五棵树是什么?耶稣没有进一步解释,显然时机未到。有趣的是,诺斯替教的文献里也频繁地提到“五棵树”而没有进一步说明。后人有过一些猜测,但都不能确定。

这五棵树不就是美赫巴巴所说的五位至师吗?耶稣本人不也曾被比作“生命之树”吗?

也许我们猜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4-2 12:52 , Processed in 0.037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