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查看: 6390|回复: 0

【吠檀多】胜论经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6: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迦那陀
翻译:姚卫群

《胜论经》(Vaiśeṣika-sūtra)是印度古代哲学中胜论派的最早经典。作者迦那陀(Kaṇāda)约为公元前2世纪人。现存《胜论经》由于其中包含有后人追加的成分,大致是公元后2-3世纪的产物。本文译自A.E.高夫(Gough)的《迦那陀的胜论经》(The Vaiśeṣika Aphirisms of Kaṇāda,新德里,1873年版)一书中所载的梵本。译文中方括号内部分(〖〗)为商羯罗·弥尸罗(Sankara-miśra,约15世纪)的部分注释(根据A.E.高夫书中英译本节译)。

概述
该学派认为有一个最高实体,是它控制着物质微粒--极微及其形成万物的组合。他们将一切与概念对应之存在视为实有,并分为六个范畴(padārtha,句义):存在、质量、行为、普遍性、特殊性、固有,以此来说明世界各种现象的存在。

他们认为,存在物可能是可见的或不可见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永恒的或非永恒的。凡是组合的、依靠另一元素的都是变迁的。然而有独立的、不变的、永恒的简单物质存在。通过其现象或品质可以推测某些不可感知的存在。

他们相信,人们可以认识时间、空间、气体、微粒、精神(manas)、自我(atman)。精神为自我的工具,自我的存在由认识所感知,因此人们各自称“我”,由推理可知“自我”是知识行为的源泉。他们还认为,知识要靠感知、推理、记忆和直觉(只有圣者能依直觉)来获取。

其经典称,精神的存在及其多样性,使人们互不相同,也使人们有别于上帝(Iśvara)。其神学观点主张人要依靠神而得救,要将万物的存在作为天意的显示而去进行观察。因此他们承继正统婆罗门思想,重视祭祀,主张生天(abhyudaya)说。

在逻辑方面,胜论派跟正理派(nyâya)紧密相连,正理的三段论被他们用于正确的推理过程中。

胜论经 第一卷
第一卷 第一章


1.现在,我们解释法。
2.法是这样一种东西:通过它可变得崇高,达到至善。

〖崇高是对真理的认知;至善是痛苦的彻底终止。〗
3.由于是他的启示,因而圣典具有确实性。
〖“他”一词指神。〗
4.至善来自对真理的认识,来自特别的法,并借助(关于)实、德、业、同、异、和合句义的相似与差别(的知识)获得。
[“句义”现常译为“范畴”,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实、德、业、同、异、和合现常译为实体、性质、运动、普遍性、特殊性、内属]
5.地、水、火、风、空、时、方、我、意是实。
6.色、味、香、触、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觉、乐、苦、欲、瞋、勤勇等是德。

[在这十七德中,别体、彼体、此体、觉、瞋、勤勇现常译为别异性、远、近、认识、憎恶、意志的努力]
7.取、舍、屈、伸、行是业。
[取、舍、屈、伸、行现常译为向上运动、向下运动、收缩运动、伸展运动、方向不定的运动]
8.存在、非常住、具有实、是果、是因、具有同和异。这些是实、德、业的共同之处。
9.实、德的共同性是它们产生同类物。

[此句意为:极微产生极微的聚合物,极微具有的蓝色性质(德)产生其他的蓝色性质]
10.实产生另一实,德产生另一德。
11.业产生业(的事例)不为人知。

〖意为:不能证明一个业可为另一个业所产生。〗
12.实不被果灭,也不被因灭。
〖意为:在两个结成因果关系的实体之间,不存在毁灭者与被毁灭者的关系。因为实体的毁灭来自它的依托体的毁灭和最初结合的毁灭。〗
13.德在(上述)两种情形中被毁灭。
〖(德)被其因灭,也被其果灭。(在一系列的声中,)最初的声等被它们的果灭,最后的声被其因灭。〗
14.业与其果相对应。
[此句意为:业为其自己的果所灭,即当由业造成的果(如事物的结合)形成后,业也就不存在了]
15.实的特性是有业与德,并是和合因。
16.德的特性是依一实,没有德,不是合与离的因。
17.业的特性是依一实,没有德,是合与离的独立原因。
18.实是实、德、业的共同因。

〖意为:实、德、业存在于一个作为它们和合因的实中。三者的共同特性是形成一个类,这个类存在于作为和合因的实中。〗
19.德也是如此。
[指德也是实、德、业的共同因]〖三个(句义)的一个共同性是它们形成一个类,这个类存在于作为和合因的德中。〗
20.业是合、离和动力的共同(因)。
21.业不是实的(因)。
22.因为(它在实产生后已被)排除。

[指在实一旦产生后就不存在了]
23.一实(可)是(多)实的共同果。
24.业由于与德不同,因此不是业的果。

[胜论认为,德可以由德生,但业却不可以由业生]
25.二以上的数、别体、合、离(是由一个以上的实产生的)。
26.业不是(多实的)共同果,因为它不和合于(多实)。

[指一个业不同时存在于两个以上的实中,业在不同的实中是不同的]
27.实是合的果。
〖由一块布等构成的实是许多线等结合的果。〗
28.一色是(多)色的(果)。
[指作为总体的色是由多种色合成的]
29.取是重体、勤勇、合的(果)。
〖此处,存在于手、泥块等中的重体(重力)是器具因。与具有勤勇的我的合是手向上取的非和合因。〗
30.合与离是业的(果)。
[指事物的合与离是通过业实现的]
31.在一般地(讨论)因时,业不被认为是实与业的因。
[指在通常情况下业不被认为是因,如业不能是实与业的因。但有例外,如业可以是作为德的合与离的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6: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一卷 第二章

1.没有因就没有果。
2.但却不是没有果就没有因。
3.同与异依赖于觉。

[此句意为:同与异的概念有相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场合或人看问题的角度而定。如动物的概念相对牛、马、猪、羊的概念是一种“同”,而相对于生物的概念则是一种“异”(动物为生物中的一种)]
4.有仅是同,因为它是无处不在的因。
[胜论认为,有绝对的或最高的同,这就是有或存在]
5.实性、德性、业性是同和异。
[此句意为:实性、德性、业性相对于地、水等实及色、味等德或取、舍等业是“同”,而相对于句义的概念则是“异”]
6.边异除外。
[胜论认为,也有绝对的或最终的“异”,即事物的最终差别(边异)]
7.有是(这样一种东西),从它产生实、德、业是存在的(观念)。
8.有是与实、德、业不同的东西。

[指“有”作为同句义,是独立于或不同于实、德、业诸句义的]
9.有不是业,也不是德,因为它存在于德、业中。
10.还因为(在有中)不存在同和异。
11.实性由于是多实所固有,因而得到解释。

[指实性与一般的实等不同]
12.而且,(实性与实等不同,)因为(在实性中)不存在同和异。
[此句意为:实性仅是作为一般的类,它与具体的地、水、火、风实等不同。这些实等之间有同异,而实性本身无同异]
13.同样,由于存在于多德中,德性得到解释。
[指德性与一般的德等不同]
14.而且,(德性与一般的德等不同,)因为(在德性中)不存在同和异。
[参见《胜论经》1.2.12的注]
15.由于存在于多业之中,业性得到解释。
[参见《胜论经》1.2.11的注]
16.而且,(业性与一般的业等不同,)因为(在业性中)不存在同和异。
[参见《胜论经》1.2.12的注]
17.由于有的特性无差别,由于(有)不存在差别的特性,因而(仅)存在一个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6: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二卷
第二卷 第一章


1.地具有色、味、香、触。
2.水具有色、味、触、液、润。

[液与润现常译为流动性和粘着性]
3.火具有色和触。
4.风具有触。
5.这些(德)在空中不存在。
6.乳酪、漆、蜡通过与火的合(所得到)的液性与水是相同的。
7.锡、铅、铁、银、金通过与火的合(所得到)的液性与水是相同的。
8.牛性的可见相状是:有角、背上有隆起的肉、后部有尾毛、喉下有垂皮。
9.触是风的(特征)。
10.由于(风的触)不是可见物的触,因此,风(具有)不可见的特征。
11.(风)是实,因为(它)不依存于(任何)实。
12.(风是实,)还因为(它)具有业和德。
13.(风极微)被认为是常住的,因为(它)不依存于(任何)实。

〖实既可因其和合因的毁坏而毁坏,亦可因其非和合因的毁坏而毁坏。基本的极微由于不由部分构成,因而不具有这类因。〗
14.风和风的冲突是(风有)多种标志。
15.(有人认为:)由于在与风的接触中感觉不存在,因此(在风中)没有可见的特性。
16.(有人认为:)由于(对风的)观察结果是相同的,因此(它)没有差别。
17.(有人认为:由于风不是推论出来的,)因此,(风的名称依据)传承。
18.然而,名称和行为是我们不同的(存在者的)特征。

〖言词是名称,行为是结果,……二者都是神和伟大的贤哲的存在标志。〗
19.因为名称和行为依据要产生的感觉(得知)。
[指名称和行为的产生基于对事物的感觉,而事物的产生及感觉都与神有关]
20.(有人认为:)出与入是空(存在)的标志。
21.这不是(空存在的)标志,因为业(仅)依一(固体的)实。
22.还因为(空的)标志与其他因的标志不同。

〖有人争辩说:从出与入等可推出空的存在,因为它们是空的非和合因。……(然而,出与入不是空的存在标志,)因为(空的)德与其他的因,即非和合因不同。〗
23.业是非存在产生于合。
[此句意为:当事物结合在一起时,结合前的运动也就停止了。如树叶落地后,叶落的运动就停止了]
24.果的德依据因的德。这是可见的。
25.声不是可触物的德,因为其他的结果未出现。

〖如果声是可触物的德,那么,高的和较高的、低的和较低的声调的关系将不能观察到。因为观察不到存在于一个复合实体中的色等在程度上的差别,因此,声不是可触物的德。〗
26.由于(声)和合于另外的其他东西中,还由于(声)通过感觉(得知),因此,它既不是我的德,也不是意的德。
〖如果声是我的德,那么它会像痛苦一样被聋子感到。这(声)之所以不是内部器官(意)的德,是因为它是通过(外)感觉得到的。〗
27.(声)因而只能是空的德。
〖声必定存在于某物中,因为它如同色等一样是一种德。因此,由一般的推理可证明,有另外一种不同于八实[即地、水、火、风、时、方、我、意这八实]的实,即空。〗
28.(空的)实性和常住性通过风(的实性和常住性)得到解释。
〖风是常住的,因为它不内属于任何实,空亦如此;风是实,因为它有德,空亦如此。〗
29.这(空的)一性用有(的一性来解释)
〖如同有或存在是一一样,空亦是一。〗
30.由于声(这一空的)德无差别,还由于不存在(空的)差别特性。
[此句与下句相连]
31.(因此,存在着)与此一致的(空的)一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6: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二卷 第二章

1.在花与衣接触时,其他的德在衣中不出现,这是衣中无香的特征。
〖如果在衣中闻到的香是自然而有的,那么在它与花接触前就会被感到。〗
2.香被确立为地的(德)
[即通过种种论证可知香是地的德]
3.热由此得到解释。
[指热亦可通过确立香是地的德的方法被确立是火的德]
4.热是火的(德)。
5.冷是水的(德)。
6.此、彼、同时、慢、快这类概念是时的(存在)标志。
7.(时的)实性和常住性通过风(的实性和常住性)得到解释。

〖如同风极微因其有德及不存在于其他实中而有实性和常住性一样,时亦如此。〗
8.(时的)一性通过有(的一性)得到解释。
〖意为:时如同有一样具有一性,因为作为其存在标志的快等概念在所有场合都不特殊。〗
9.时(这一术语)适用于因。因为(它)不存在于常住的东西中,而存在于非常住的东西中。
10.此处、彼处这类概念是方的(存在)标志。
11.(方的)实性和常住性通过风(的实性和常住性)得到解释。

〖方是实,因为它具有德。方(有)常住性,因为它无依托体。〗
12.(方的)一性通过有(的一性)得到解释。
〖方的一性如同有的一性,因为它具有不特殊的标志。〗
13.(方显出)多性是由于果(有)差别。
[此句意为:方的实际上是一,但由于各物体存在位置的不同,因而有东、南、西、北等多种区别]
14.(方被称为)东是由于过去、将来或现在与太阳的关联。
15.(方被称为)南、西和北亦是如此。
16.以此,方的中间划分也得到解释。

〖东南方的概念产生于东方和南方的特性的结合。西南、东北亦可这样类推。〗
17.疑惑(产生于)对(诸事物的)相同特性的感觉,对相异特性的非感觉,以及对相异特性的记忆。
18.现在看到的和过去看到的(是疑产生的因)。

〖现在感到的某物体的高度同样属于先前见过的柱子和人。这是疑产生的因。〗
19.以某种方式见到的(事物是疑的因),因为(在另外一个时候),它不以那种方式见到。
20.疑还(产生于)知识和缺乏知识。

〖疑产生于知识和缺乏知识。例如,一个天文学家正确和不正确地预告了月食等。与此相应,在他的脑子里出现了关于他的知识正确与否的疑。〗
21.耳能领悟的对象是声
22.由于特殊既在同类事物中感到,又在异类事物中感到(,因此产生了有关声的疑。)

[指声既与其他德(同类)不同,又与实、业等句义(异类)不同,因而产生了它究竟是实,是德还是业的疑]
23.(由于声)依存于一实,因此,(它)不是实。
24.(声)也不是业,因为(它)不可见。

〖声类不属于业,因为它如同味类一样,不作为视觉可见的事物中的类而存在。〗
25.(声这一)德是非常住的,(它在这点上)与业相似。
26.由于(在发音前)没有(声的)特征存在(,因此,在发音前声不存在)。
27.由于声与常住(之物)不同(,因此在发音前声不存在)。
28.(声)不是常住的,因为它具有因。
29.不能由于变化(而说声具有因)未被证明。

〖决不能由于感到了(声的)高低变化而争辩说声有因不能证明,因为高低之声是由于鼓槌击鼓的轻重等被感知的。〗
30.由于在(声)显现(的理论)中有缺陷,因此声不是显现的。
31.声从(事物的)合、离及(其他的)声中产生。
32.声由于其特性而不是常住的。
33.(有人认为:如果有灭,)那么双方间的活动将不存在。

[指如果声一发出后即灭,那么老师与学生间的以声为媒介的教与学的活动将不可能]
34.(有人认为:)根据“第一”这个词(,声是常住的)。
[指圣曲中有“把第一条经文诵三遍”等句子。如果声不常住,第一条经文就不可能诵三遍]
35.(有人认为:)还由于理解的存在(,因此,声是常住的)。
[指如果声不常住,那么某人就不能理解别人诵的经文。他之所以能理解,说明他以前听过这类经文,这类经文是常住的]
36.存在着的许多(这些观点)是可疑的。
37.(声中)数的存在(产生于)同。

〖有人可能说:“存在着五十个字母、八音节的经句和三音节的经句。……如果声非常住,它们能根据发音的差别而是无限的吗?”回答如下:“数的存在,即五十等数的存在产生于同,产生于作为类存在的ka、ga等声(字母)。尽管有ka等无限的声,但属于ka、ga等类的事物作为五十,或三,或八存在,就如同实、德等(句义)借助对包含在类中的事物的划分以九(种实)或二十四(种德的形式)存在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7: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三卷
第三卷 第一章


1.根(感官)的境(对象)是普遍被认知的。
2.根的境的普遍认知是(证明)与根的境不同的另一物(存在)的理由。

[“另一物”指“我”]
3.(反对派提出的)那(种认为感觉认识是身体或根的性质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4.因为因无意识。

〖意为:意识不能存在于身体(或感官)中,因为在身体或感官这些因或组成部分中无意识。〗
5.因为(如果因中有意识,那么)果中(将也)有意识。
〖如果意识存在于作为身体基本因的极微中,那么意识也将出现在水罐等来自极微的被造物中果中。……然而未见到意识存在于这些被造物中。〗
6.因为(任何微小程度的意识存在于物质产物中)是未知的。
7.证明的理由是:另外的其他东西(即与命题同样需要证明这样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
8.不同的(或无关的)事物(证明)另一个事物(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

[指烟能证明火的存在,却不能证明某种动物的存在这种事例]
9.合、和合、和合于一物及矛盾(是可以进行推理的事物间的关系)。
[指根据事物间具有的结合关系、不可分离的实体与属性的关系、依存关系及矛盾关系进行推理]
10.一个果是另一个果的(存在标志)。
[指一物(因)具有两种性质(果),根据一种性质可知有另外一种性质。如地有色、触,而根据色的存在可推知有触的存在]
11.不存在矛盾(之物)是(某物)存在的(标志)。
[指这样一种情形:如某处没有食蛇动物,这是某处可能有蛇的标志]
12.存在是非存在的(标志)。
〖风与云的结合之存在是无雨的标志。〗
13.存在是存在的标志。
〖当看到一条骚动不安时,可推论有一只食蛇动物在树丛之后。〗
14.(这些推理方式是有效的,)因为(推理)标志在(不变相随关系的)知识之后。
15.似因是不能成立的,不实在的和含糊可疑的。
16.由于有角,因此是马。(这是似因的例子。)
17.由于有角,因此是牛。这是(似因中)不定因的例子。
18.从我与感官的对象结合产生的(知识)是不同(于似因)的。
19.在自己的我中观察到的活动与非活动是其他(我存在)的标志。

〖由欲求和憎恶产生的身体的活动与非活动是意愿的表现方式。当我们看到另一个身体中的肌肉活动时,我们以下列方式推论另一个我的存在:这一肌肉活动由意愿而生,与我们的肌肉活动一样。这一意愿产生或存在于我中,就如同我的意愿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7: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三卷 第二章

1.在我与根的境接触时,认识的存在与非存在是意(存在)的标志。
2.(意的)实性和常住性通过风(的实性和常住性)得到解释。

〖风是实,因为它有德、业。根据认识不可能同时产生的推论出来的意,也因为有德而是实。……(意的)常住性因其无依托体而被证明。〗
3.由于勤勇不同时发生,由于认识不同时产生,因此(意在每个身体中)是一个。
4.呼气、吸气、闭眼、睁眼、有生命、意的活动、其它感官的作用、乐、苦、欲、瞋、勤勇是我(存在)的标志。
5.(我的)实性和常住性通过风(的实性和常住性)得到解释。

〖没有理由设想风有部分,因而风是常住的。我亦因此而是常住的,风极微由于有德而是实,我亦因此而是实。〗
6.(反对派认为:)在(得出)“这是耶纳达塔”(的判断)的(根与境的)接触中,不存在感觉,不存在可见的标志。
〖不存在确立我存在的可见的标志,不存在诸如(可以确立)火(存在)的烟这样的可见标志。〗
7.(反对派认为:)而且,由于(欲望等)普遍可看到,因此(,在这方面)无差别。
〖尽管存在着普遍可见的标志,但却没有(证明)我存在的证据。……由此确立的仅仅是欲望等必定内属于某种东西,但没有什么表明我存在的思想。〗
8.(反对派认为:)因此,(我的存在仅仅依靠)传承。
9.由于我这个词(在应用范围上被其他物)排斥,因此,我(的存在)不(仅仅依靠)传承。

〖传承不是我存在的唯一证明。我的存在还被对我一词的推论所证明。或者(说),我一词必须表示某种物体。因为它是一个术语,如同水罐等一样。……我一词被地等(物在应用范围上)排斥,因为从来不产生这样的设定或观念:我是地,我是水,我是火。〗
10.(反对派认为:)如果“我是德瓦达塔”、“我是耶纳达塔”这样的认识是可见的展示,(那推理还有什么用?)
〖一个反对者说:如果是这样,那推理还有何用?……“展示”意为感觉。因而,其意义如下:如果以“我是德瓦达塔”、“我是耶纳达塔”为其形式的感觉只是一种感觉,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去费事进行推理呢?〗
11.如果我的(存在)标志被看到,那将只有一种确信,因为(它)将像感觉一样明显。
[确信:指确信我存在]
12.“德瓦达塔在行走”、“耶纳达塔在行走”这样的认识在次要的意义上被用于身体。
[此句意为:说某某在行走主要是指我在行走,而不是指身体在行走。说身体在行走是在次要的意义上使用的]
13.(反对派认为:)然而,在次要的意义上的使用是可疑的。
〖此话表明了一个反对者的观点。自我这一名称和概念被认为既与我有关,又与身体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哪个是主要的意义,哪个是次要的意义的疑惑。〗
14.我(和认识)是不同的东西(我)的感觉,因为它存在于(自己的)个我中,不存在于别的什么地方。
15.(反对派认为:)根据(对我)在次要的意义上的使用,通过自我意识(在)“德瓦达塔在行走”(这一事例中的作用可知:)自我意识是身体的感觉。

[此句意为:根据“我胖”、“我瘦”等言语可知,说某某行走的自我意识表示的是身体,而在次要意义上的使用实际与我相关联]
16.然而,(认为“德瓦达塔在行走”等)在次要意义上被使用(于我)是可疑的。
17.耶纳达塔和毗湿努密陀罗的认识不成为(他们自身的感知)对象,因为(认识者)与他们的身体有差别。

〖“认识”一词当然是指我的属性、可感的快乐、痛苦等等。由于耶纳达塔和毗湿努密陀罗的身体是彼此分离的,因而他们的认识、快乐等就也是分离的。与此相应,“这是耶纳达塔的身体”这一认识是一种对象。因此,尽管在耶纳达塔那里不产生认识、快乐等,但“我觉得快乐”、“我知道”、“我想”、“我希望”这些认识将是对象。由于身体是适当的感官的一种对象,它的认识等,就会如同它的颜色等那样,也许是可感觉的。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有一个不同于身体的认识、快乐等的主体。〗
18.(对)我(的认识)不(依赖于)传承,因为(这与其)主导的和可感的(德有关,还)因为它是独立地建立的,如同声,作为(证明空存在的必需的)条件绝对地确定。
〖“我觉得快乐”、“我痛苦”(这样)的认识不依赖于传承,(不依赖于)口头的交流或推理,因为它产生时独立于任何言语或论证的约束。……如同声,作为(证明空存在的)必需的条件,……(具有)确定(性),因而有了对特殊的实――空的证明,这(空)不包括在其他八实中,它是声的依托体。与此类似,……欲望的依托体必定不包括在其他八实中。〗
19.(有人认为:)我(仅)一(个),因为乐、苦、认识在产生上无差别。
20.由于(我有不同)状态,(我有)多个。
〖一人富,另一人穷。一人快乐,另一人痛苦。一人高,另一人矮。……这些状态如果不是有多个我,那是不可能(出现)的。这证明了我有多个。〗
21.此外,根据圣典(论述)的权威性(,我也有多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7: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四卷
第四卷 第一章


1.存在并且无因的(东西)是常住的。
2.这(极微的)果是(其存在)标志。
3.由于因存在,果才存在。
4.非常住是(对常住的)特殊否定状态。
5.(那种认为极微是非常住的看法)是无知的。
6.感觉是(对)大的(物体产生的),因为(大的物体包含)多实如色。
7.尽管风有实性和量,但它是不能感觉的,因为没有色的形成。
8.(对)色的感觉产生于多实的聚合与色的特殊性。

〖色的特殊性是存在于色中的特性,即可感性和可分辨性。〗
9.由此,味、香、触的认识得到解释。
〖“由此”指借助色的感觉提供的知识。〗
10.由于(在极微中)没有这(色的感觉),因此(,说色的感觉产生于多实的聚合与色的特性)是正确的。
11.数、量、别体、合、离、彼体、此体及业由于与有色实和合而可见。

[有色实指可感之物,如极微的聚合体]
12.在无色实中,(它们)不可见。
[无色实指不可感之物,如极微]
13.由此(得到)的解释是:德性和有(的知识)是(通过)一切感官(获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7: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四卷 第二章

1.前述的(作为)果的地等实是三重的,即所谓身体、根和境。
2.身体不由五元素构成,因为可感觉与不可感觉(的东西)的结合是感觉不到的。

〖如果身体由五元素构成,那它就将不可感,就如同风与树结合是不可感的一样。……热等德仅存在于它的各自的实中。〗
3.身体不由三元素构成。因为另外的德未表现出来。
〖一个由有德的、可感的地、水、火(三元素)产生的身体,如果表现出以其因的德为先行(德)的另一种德,那么,这个身体就将是可感的。(但,)情况并非如此。〗
4.然而,极微的结合并未否定。
〖可以彼此接受与容纳的五元素的相互结合未否定。但却并未肯定两个不同质的极微是实的非和合因。因此,由于这些元素的相互接受与容纳,因而在身体中观察到了生命的热等(德)。……身体是地性的,因为(地的)特殊的德被观察到。地的特殊的德香在人的身体中被观察到。……生命的热等在死了的身体中观察不到。这些德因而是偶然的,但香这种德是基本的。〗
5.在那(诸身体中,地性的)身体(有)两种:胎生的和非胎生的。
〖在地性的、水性的和其他的身体中,地性的身体有两种,……胎生的和非胎生的。〗
6.(非胎生的身体是存在的,)因为(这种身体)具有地点不定的先存者。
[此句意为:非胎生的身体以在时间和地点上都不确定的极微为其存在条件]
7.(非胎生的身体存在,)还因为特殊的法。
〖在创造等中,仅仅由于我与前生形成的业报的结合,因而在极微中产生运动。由于那运动,诸极微一起产生了非胎生的身体。〗
8.(非胎生的身体存在,)还因为名称存在。
[指有许多物体的名称不是由其父母所赋予的,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无父母,因而非胎生的身体存在]
9.(非胎生的身体存在,)不因为名称没有开端。
〖根据在创造等中表现出来的梵天等原初的名称,可以知道非胎生的身体是存在的。因为不存在梵天的父母。〗
10.(确实)存在非胎生的(身体)。
11.(这样说)还因为(有)吠陀的证明。

[指吠陀中有这种的句子:“他从其口中创造了婆罗门”等。这说明确实有非胎生的身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7: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五卷
第五卷 第一章


1.手上的业由与我的合及勤勇。
[此处的业是指一般的运动或活动]
2.与此类似,棒上的业由与手的合(产生)。
3.在由撞击产生的棒的业中,与手的合不是因,因为(这个业与勤勇)分离。
4.同样,(在由撞击产生的棒的业时,)与我的合不是手上的业的因。
5.(在上述场合,)手上的业来自撞击,来自与棒的合。
6.而且,我中之业来自与手的合。
7.在没有合时,下落产生于重力。

〖在没有障碍物时,(事物的)下落依赖于重力。〗
8.没有特殊的冲击,就没有取业和行为。
〖在泥块、箭等中尽管有重力,但它们产生的垂直或水平方向的业来自殇的(冲击)。〗
9.特殊的冲击产生于特殊的勤勇。
10.特殊的向上投掷产生于特殊的冲击。

〖特殊的冲击产生于特殊的勤勇,而这勤勇的因又是想向侧面或上面,或远近处投掷。由于这种冲击等,垂直或水平方向的运动在泥块一类的实体中产生。〗
11.通过手上之业,小孩的业得到解释。
〖持棒之手因(棒)与臼的冲击而产生业,不以勤勇或法与非法的因为基础。此处指出了这种业与小孩在玩耍时手脚的业相似。尽管小孩手脚的业以勤勇为前提,但它却无善恶果,并且不是法与非法的因。〗
12.被火烧的人的发作也是如此。
13.睡觉的行为在无勤勇时(发生)。
14.草中之业来自与风的合。
15.宝石(趋向盗贼)的业、针(向磁石)的接近,是由不可见(力)引起的。
16.在箭中特殊的非同时之合是箭的业的差别性之因。

〖意为:在以(一定)速度运行的箭等与墙等物结合时,可以见到业的停止,尽管箭等依然存在。此外,不是运动依托体的毁灭导致业的毁灭,因为这依托体依然存在。……因此,是箭自己产生的合毁灭了它的业。〗
17.箭的第一个业产生于冲击,后面的业产生于那个业产生的潜势力,再后面的那些业也是如此。
18.当(箭运行的)潜势力不存在时,(箭)由于重体而下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7: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胜论经 第五卷 第二章

1.地中之业产生于冲击、打击及与结合物的合。
[“冲击”指火对地的燃烧等,“打击”指斧子对地的打击等,“结合物的合”指马车通过马具与马的合在地上产生运动等]
2.以另外的(方式产生的)那种(地的业)是由不可见力引起的。
[此句中的“地的业”指地震]
3.当(与云的)合不存在时,水由于重力而下落。
4.(水等的)流动产生于液体。
5.阳光通过与风的合引起(水的)蒸发。
6.由于(强风)冲击的压力,还由于(水、阳光和风这些)结合物的合(,因而水蒸发)。
7.树中树液的上升是由不可见力引起的。
8.水的凝结和融化取决于与火的合(的存在与否)。
9.此处,雷鸣是(火进入云端的)证明。
10.吠陀(也证明了它)。
11.(雷鸣产生于风与)水的合及与云的离。
12.火的业和风的业用(对)地的业(的解释)来说明。
13.火向上燃烧,风横向地吹,极微和意中最初的业,这些是由不可见力引起的。
14.意的业由(对)手的业(的解释)说明。
15.乐与苦(产生于)我、根、意、境的合。
16.当意安住于我,无活动时,身体中无痛苦,这就是瑜伽。
17.(身体中意的)出与入,(身体)与吃喝物的合,与其他果的合,是由不可见力引起的。
18.当这(不可见力)不存在时,(我与身的)合就不存在,(身体)不出现。(这就是)解脱。
19.黑暗不(作为实)存在,因为(它)与产、德、业的产生不同。
20.(黑暗不过是)由火被另外的实所遮盖(而产生的)。
21.方、时、空是无活动的,因为(它们)与有活动的(东西)不同。
22.业与德也由此得到解释。
23.无活动的东西的和合被排除在业之外。

〖此处的和合仅是无活动的德与业的合,它被排除在业之外。在这合中,甚至没有生,更不要说对业的依赖了。〗
24.然而,作为因的德是非和合的。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反对意见:如果作为非物质性的德不是业的和合因,那么,德与业又如何从德中生出?……回答是:德是非和合因,不是和合因。……非和合的因果关系有时产生于在同一物体上与果的和合。〗
25.根据(对)德(的解释),方(也)得到解释。
〖如同重体等德由于无限性而不是业的和合因一样,方也由于其无限性而不是业的和合因。〗
26.通过因,时(得到解释)。
〖时作为一种有效的因,仅是业的依托物,但却不与业和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2-5 19:44 , Processed in 0.0407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