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楼主: 田心

神的十个状态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09-6-16 14: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曰图下载

已经发布在三楼,但是感觉下载以后放大看,更加清晰,记得右键点击文件:解压在当前文件夹,或者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07: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代表每一个受益者,谢谢你嘉童和漫想熏风。谢谢你们两位爱的劳动 [s: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07: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III
神作为生发者,维持者与融化者


   在此状态,神发挥其生发、维持和融化三个主要属性(sifat)。这个“三合一”状态相应于吠檀多的三位一体:梵天(Brahma,创造者),毗湿奴(Vishnu,维护者)和摩赫希(Mahesh,毁灭者)——苏非教的同义词是阿法伽(Afridgar),帕瓦蒂伽(Parvardigar)和法那卡(Fanakar)。

神的三个属性通过三个大天使得以表现:伊斯拉菲(Israfeel,创造生命的天使),麦喀尔(Mikaeel,维持生命的天使)和伊兹拉尔(Izraeel,毁灭生命的天使)。

神的状态III的三重属性潜在于神的最原始状态I;当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里涌现,当神在其状态II萌生出无限自知驱策“我是谁?”的刹那,这些属性一齐自发地展现自身。在无限心血来潮涌现的刹那,神在其状态II同步获得了无限的、双重方面——无限地无意识,如在其状态A;同时又无限地有意识,如在其状态B。

尽管如此,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显然在(对自身无限地无意识的)上帝状态A仍然坚持着。无限的自知驱策在神的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的坚持,使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之神的最原始状态I的无限中的、神的一切属性和方面的显现成为可能。但是,对作为大无潜在于大有中的一切,只可能将之想象为潜在于神的超越状态II。

由此,受无限驱策所推动,潜在于神的超越状态的一切逐渐地展现,并自动地显现为属于大无的一切。所以,被显现的大无之乌有即造物界;该造物界涌现于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中的无限自知驱策。结果自然是,神的无限、无意识状态A获得三个无限属性(创造者上帝,保护者上帝,融化或毁灭者上帝)的第一个属性——生发者。

获得了生发者的属性,神显然成为造物界的创造者,如在其状态III。

因此最自然地,神创造时,还必须自动地维系他所创造的事物。因而他显然还成为造物界的保护者,如在其状态III。

在保护被造物的行为中,神还同时确立了造物界的必然消融或毁灭。倘若未预设融化或毁灭,保护则毫无意义。因而神显然还成为造物界的融化者或毁灭者,如在其状态III。

神的状态III是神成为创造者并同时作为其造物界的维持者或保护者,融化者或毁灭者的那个状态。在同一个时间,神就这样成为状态III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

涌现于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和随之而来的无限自知驱策,使神里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之无限三重属性,连同潜在大无之乌有的一切万象,得以显现。该乌有确确实实什么都不是,虽然它因幻相(有时被称作“摩耶”)而似乎作为造物界存在着。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真实意义上的造物界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造物界,乃是大无的无数形式的显现。该大无实际上是“无物”——但它存在于自身的幻境中。它不可否认,但它却超不出大有,也就是说,神。虽然大有包含着该大无,但大无却永远不会且永远不能包含或意味着大有。唯有全能者是大有,包括了大无;在造物界显现自身之前,除了作为大有的全能者,确实绝对是“无物”存在。

“唯有安拉存在,一切显现皆潜在其中;
一个恒音遍在,一切音符皆潜在其中;
只有客栈在彼——无有侍者与饮者;
浊界自不必说——连天界亦不存在,
随着神圣令下“有”,生命微笑着跃出。”
——穆斯夫-阿斯伽(Munsiff-Asghar)

唯有全能者存在过,但他只是潜在地有意识,因而不知道自己;正如意识潜在于他,造物界也同样地潜在于他。

在潜在的与显现的造物界之间的区别,可被比作种子与树之间的区别。然而,无论种子还是树,潜在或是显现,造物界永远是“无物”,因为它是显现为乌有的潜在大无。

作为大无潜在于作为大有之神的无限超越状态II的一切,皆是通过神的无限中的一个最有限点被表现与显现的。这个点被称作“创世点”或“噢姆点”(OM point)。造物界经由这个点被投射出。这个创世点也潜在于神的最原始状态I,超越超越状态。

流溢、维持和融化过程,持续而一致地继续着,这可以用类比加以说明。让我们假设人身是神。可把人身闭眼睡觉比作神的超越状态,作为状态II-A。把最初的睁眼时刻比作神作为创造者的状态。把随后的保持清醒状况比作神作为维持者的状态,把再度闭眼睡觉比作神作为融化者的状态。因而在同一个时间,神是创造者、维持者和融化者,三位一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9-6-18 17: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田心你好,请问,美赫巴巴的名是他自己取的吗?这个名字是不是我们在三界中的众生和他(神)连接的密码?如同净土宗的阿弥陀佛,奎师那知觉中的奎师那圣名?有没有关于进入第六层面的阿卜度拉的后续故事?或者修爱院孩子们的情况呢?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08: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赫生你好,

“美赫巴巴”最初是一个早期门徒对他的称呼。参见:http://www.meherbaba.cn/view.php?tid=42&id=33

对于美赫巴巴的爱者,美赫巴巴这个名字是本时代最直接、最重要的圣名。是摆脱幻相,融入实在的钥匙。参见:http://www.meherbaba.cn/view.php?tid=81&id=515

关于阿卜度拉和修爱院另一个学生,参见:http://www.meherbaba.cn/view.php ... p?tid=84&id=5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0 08: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IV
神作为有形体的灵魂


“他渴望看见自己;因此他向自己呈现了不同方面,涉及到诸多名字与形体。”
——尼亚兹(Niyaz)

为了认识神的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是怎样逐渐转化为神的无限地有意识状态B,并且获得完全和无限意识的,美赫巴巴给出如下类比:

把造物界产生之前,无限地无意识的上帝状态A,想象为静止的无穷海洋。一缕风吹过,扰乱该海洋的平静统一,巨大的波浪,无数的水滴,和数不清的泡沫从无量无限海洋的一体中出现。引起海洋骚动的这缕风,可被比作无限、原始“欲知驱策”的冲动,它与神的无限、原始心血来潮共生,通过无限上帝状态II涌现于神里以认识自己。

由无限驱策造成的洋面上的骚动,给那个无限海洋的每一滴水都注入了无限原始的“自知驱策”本身。

就这样,帕若玛特玛(Paramatma)在其无限地无意识状态A,因受驱使认识自己,同时激起了帕若玛特玛里每一个阿特玛(atma)的平静,赋予其自知驱策。只有把帕若玛特玛比作一面无限海洋,把阿特玛比作该无限海洋的水滴,才能理解这一点。但还必须认真注意的是:海洋的每一滴在海洋中乃是海洋本身,直到水滴因海面泡沫的形成而继承了个体性。如此形成的每一个泡沫都随之给每一滴海水赋予一个分别的和一个特定的个体性。只要这些制造分别的泡沫依然存在,被制造的这种分别性就会存在于无限海洋水滴的浑然一体内。一旦泡沫破裂,现在和过去已处于海洋本身的水滴就会证悟到它们现在和过去皆与无限海洋一体;只有首先体验分别,随之驱除(促使它们体验与其固有一体性的表面分别的)愚昧之泡沫之后,它们才能获得对自己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无限性的意识。

海洋的无量无数水滴只要不体验表面分别性,就无法证悟自己作为海洋本身之同性质与不可分永恒、无限存在。只有通过对表面分别性的体验,阿特玛们才能有意识地证悟其作为帕若玛特玛的不可分一体性。
为了描述“神作为具形体灵魂”之上帝状态IV,让我们设想一个在状态A帕若玛特玛的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阿特玛)。

在本初,在状态A,灵魂(阿特玛)没有意识且没有印象(业相)。

因此,在该阶段和该状态,灵魂(阿特玛)没有浊形体,浊身,精体或心体,因为只有浊、精和心印象(业相)的存在,才能带来浊、精和心体的存在;而且只有这些体的存在,才能使浊、精和心界的存在成为可能。

就这样在本初,灵魂在上帝状态A,因无限地无意识并且无印象,而对浊、精和心体没有意识,也意识不到其无限大我。灵魂那时自然地对浊、精和心界没有体验,也对超灵(帕若玛特玛)没有体验。

灵魂的这个无限、无印象、无意识、静止状态,回荡着第一个冲动,我们称之为“第一驱策”(要认识自己的原始驱策)。

随着第一个自知驱策的回响,同时出现了一个最粗浊的第一印象,使灵魂客体化,成为绝对无限超灵的绝对相反且最有限的对应。

永恒地处于超灵且与超灵为一的灵魂,也具有超灵的无限潜能,虽然潜在于其无意识状态。所以灵魂还是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的拥有者。

因此,当无印象的、无限的灵魂接收到第一个印象时,该印象只能是最粗浊的印象,因为作为无限知识拥有者的灵魂本身,试图获得对自身“大我”的知识。无限知识拥有者的这个想法本身乃是无限粗浊的;无限灵魂的这个无限粗浊的想法,把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授予无印象的灵魂。随着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无限地无意识的灵魂也同时获得了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随着浊印象的增加,意识加以进化,浊形体的进化获得动力。

因此,意识的进化,浊形体的进化和对浊界体验的进化,都是神要认识自己的第一个驱策的结果。

因为第一个驱策的这个最粗浊第一印象,无限的、无意识的灵魂第一次获得了体验的诸方面。无限灵魂的该第一个体验是,它(灵魂,阿特玛)在其与帕若玛特玛的无限、无印象和无意识状态A的一体中,体验到(性质绝对相反的)某种对立。

该对立体验在无限灵魂的永恒不分稳定中造成变化;某种爆发自动产生,其反冲或巨震打乱了无限灵魂的不可分平衡和无意识静止,这给无限地无意识灵魂(阿特玛)的无限无意识注入第一点意识,使之意识到与不可分帕若玛特玛状态的表面分别。但由于灵魂是无限的,因此它从对其分别性的绝对相反和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反冲或震动中得到的第一点意识,自然且必然是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

相对于对其原始、无限状态 (如在“A”中)的绝对相反体验,灵魂所获得的第一点意识显然是最有限的。
因此,这意味着在本初,当无印象的、无限的灵魂首次获得印象时,该第一个印象是一个绝对最有限的浊印象。它(灵魂,阿特玛)得到的第一点意识是最有限的。自然地,在那一瞬间,无限灵魂的无意识实际体验到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

如果灵魂意识到印象(业相),那么灵魂就必须得体验这些印象。为了体验印象,灵魂的意识必须通过适当的媒介体验它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就有什么样对印象的体验,也同样有什么样体验印象的合适媒介。也就是说,印象带来体验,而要体验印象,就有必要使用合适的媒介。

因此,由于无限、永恒和无形的灵魂现已获得对最粗浊第一个印象的最有限第一点意识,灵魂的这第一点意识最显然而必要地必须利用最有限和最粗浊的第一个媒介,来体验最粗浊的第一个印象。

神在状态IV(神作为具形体的灵魂)所采用的第一个媒介即第一个形体,它虽粗浊,却如此不可思议地、无限地有限,以至不能把它视为浊。它如此无限地无形状与无实质,无物质与无形体,以至不能让人想象它是浊的。但这个形体却是第一个浊体,它好像是以三股叉同时出现,作为最先七个“气状”形体的前三个。若能对这前三个气状形体试图描述的话,也只能从密度的角度描述它们:第一个具有极其微不足道的密度,在下一个阶段具有微不足道的密度,在第三个阶段才有最初的密度迹象。这最前面的三个形体无进化。接下来的三个形体可在我们的想象范围之内,可被描述为“半气体与半物质”形体。进化始于第四个气状形体。最后是最早七个气状形体系列的第七个气状形体,即氢,它可以说包括了电子。

应认真注意,前六个气状浊形体,与氢、氮等各种气体毫无相似之处。它们比当代科学家所熟知的那些气体要远远精微得多(不是指精界的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07: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V
神作为进化状态的灵魂


神作为具形体的灵魂,现在开始获得意识并开始“认识”造物界(乌有),虽然在此阶段他对造物界的“认识”极其微不足道。然而,即使这个最有限的意识和这个最微小的“认识”,也制造出更多的印象(业相),致使“水滴”(灵魂,阿特玛,个我)离开或脱离原始第一个泡沫(形体)。离开泡沫等同于第一个形体脱落或脱离。

即使在形体脱落之后,灵魂的进化意识所积累的印象并不消失。这些印象与已进化的意识保持联系,并驱使灵魂的进化意识与另一个合适和高级泡沫(形体)联系。灵魂因而能够通过第二个形体更多地认识或体验造物界。按照形体的进化,“视角”同步相应地拓宽,“认知”意识增加。随着浊意识的进化或增长,印象(业相)也增加并促使灵魂在第二个浊形体被放弃之后,根据意识所保留的印象,去采用或联系一个还更复杂的浊形体。

以此方式,意识的进化与形体的进化同步长期地进行,形体帮助体验并同时消耗所积累的印象,直到在无数的形体变化之后,经由更具体和连续的石头、金属、植物、虫、鱼、鸟、兽阶段,灵魂采用人类形体。
换言之,随着越来越高级类型形体的进化,灵魂的意识进化周期也继续进化出更多和更高级的意识,同时体验并消耗已脱离的上一个较低级类型形体的印象。

因此灵魂的意识进化在表面上驱使灵魂将自己认同于浊界中不可计数的越来越高级的浊形体物种,并且积累它们的各种无数印象。随着越来越高级意识的每一次跃进,灵魂所联系的明确的主要形体,都符合于这些跃进——从石头到金属,从金属到植物,从植物到虫,从虫到鱼,从鱼到鸟,从鸟到兽,最终的第七次跃进是从兽到人体。

意识的进化过程仅仅涉及到泡沫或形体的进化,而非“水滴”或灵魂——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意识进化的开始直到结束(以形体进化的完成而告终),灵魂作为无限的海洋(帕若玛特玛)一直是不可分和无穷尽的。

只有通过形体的进化,对无知的意识,或者说对造物界的“认识”,才因各种印象而逐步增加;只有在人体中,个体化的灵魂(阿特玛)才能最终证悟超灵或帕若玛特玛。因为灵魂是无限的,灵魂的意识也必须成为无限;因为只有在人体中意识才能成为无限,所以人体是形体进化的最后阶段。

灵魂一旦开始以人体转世,就必须经过八百四十万个(八十四拉克)人体,直到证悟上帝。它在能够以人体转世之前,所经历的前人类形体是无可计数的。

严格地讲,只有一个形体——人类形体,它潜在于之前的一切形体中。矿石、植物和动物形体实际上包含了人类形体的潜在状态,它逐渐地并越来越多地显现,直到最终作为一个在人身中的人完全得到表现。

人类形体在人身(如男人或女人)中完全显现之前,潜在的人类形体进行一系列的部分转折。在结晶岩石状态(如花岗岩)潜在的人类形体完全倒置,在植物状态几乎亦如此。随着形体的发展或进化,身体的中轴也缓慢地转动,以便越来越趋于水平;到较高级的脊椎动物时,我们发现,随着身体中轴接近垂直,头越抬越高。在男人和女人中,我们发现人类形体完全得到表现并完全直立。

形体进化的细节极为复杂。例如,某些石头、金属、植物和动物物种在进化中拥有美赫巴巴所称作的特殊“席位”。这些关键的形体物种主要是那些在进化道路上的里程碑,它们标志着某一个形体物种总类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例如,跟随在最后一个鱼形体物种之后的第一个鸟形体物种,和跟随在最后一个鸟形体物种之后的第一个兽形体物种,都在进化中具有特殊“席位”之意义。

美赫巴巴告诉我们,在他的尚待问世的著作中(译者注:指美赫巴巴的那部至今不知去向的著述),对这整个主题做了极其详尽的解释。

有意识进化和形体进化,同样也有诸世界的进化。

灵魂的已进化意识,因将灵魂等同于已进化的形体,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印象;为了耗竭这些印象,它不停地寻找表现的领域;它在地球上体验这些印象,而地球也在按照整个宇宙造物界的进化,与其它诸世界同步进化。

在灵魂的意识进化过程中,灵魂有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各种各样的、有限的浊体,同时还——尽管是无意识地——将自己认同于其有限的精体和其有限的心体,它们从第一个驱策开始,并在整个意识进化期间,一直以致密、同质、无意识联系与灵魂(阿特玛)相联系。

在意识进化的全过程中,虽然灵魂频繁地且有意识地脱离有限的浊形体(它们起着体验与消耗印象的媒介作用,同时进化越来越高级的意识),但灵魂从来不会,无论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脱离其有限的精体和其有限的心体。

恰好相反,当灵魂脱离其与任何一个有限浊形体媒介的认同时,正是灵魂与其精体的无意识联系,用有限的能量——驱动力——加强现已无浊媒介的灵魂,以促使灵魂的意识将自己认同于另一个形体,也就是说,下一个有限浊形体之媒介),以便体验上一个被脱离的有限浊形体的印象,这些印象被灵魂的有限心体所保留与反映,该心体也是处于与灵魂的无意识联系)。

随着灵魂的越来越高级意识的进化,自然而然地,灵魂的有限精体的进化也进行着,用更大的有限能加强灵魂,以促使拥有越来越多浊意识的灵魂的意识,将自己认同于由上一个较低级和有限浊形体的印象进化而来的,越来越高级类型的有限浊形体。

同样地,灵魂的有限心体的进化也同时进行着,以适应、保留和反映灵魂的越来越高级意识进化所获得与积累的,越来越多的无数不同印象。

所以只有在人类形体中,精体和心体才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灵魂,因有意识地与人体联系,可以说在人类形体中充分具备了浊体、精体和心体,连同在人类形体中所获得的对浊(界)的完全意识。

尽管如此,灵魂虽然在人类形体中获得了完全意识,因而体验浊界,但是有浊意识的人类灵魂却意识不到精体,因而不能体验精界;有浊意识的人类灵魂也意识不到心体,因而不能体验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08: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VI
神作为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


第一个驱策的最有限第一个印象,将最有限的第一点意识赋予无意识灵魂的无限无意识。逐渐地,通过各种无数浊媒介被体验的各种无数印象,为灵魂获取了越来越高级的对有限浊世界的意识;当灵魂的意识将自己认同于最第一个人类形体时,意识的进化终于彻底完成。因此灵魂,因现在已在人类形体中获得充分的意识,而不需要更多的或任何更高级的形体来进化意识。在进化过程中逐渐获得的意识,在人类形体中达到充分完全。

虽然灵魂在该状态已获得充分和完全的意识,但它依然意识不到其精与心体,也意识不到其无限大我——不可分、永恒而无限的“一”;它仅仅充分意识到它与人类形体的认同,及其不同方面和对浊界的体验。

因此灵魂在这个阶段,由于仅仅对最第一个人类浊形体有完全的浊意识,并且仍然意识不到精和心(方面),而在浊界体验(在意识进化的最后阶段被灵魂的意识所脱离或放弃的)最最后一个兽类浊形体的全部印象。

当最最后一个兽类浊形体的全部印象,因最第一个人类浊形体的不断体验而被消耗之后,那么自然不过地,该最第一个人类形体从灵魂意识中被放弃或脱离。完全有意识的灵魂的该体验,被普遍地接受为人的死亡。如前所释,灵魂的意识虽然脱离最第一个人类形体,却从不会脱离与其精和心体的无意识联系。

灵魂的意识通过其精和心体,保留并体验被放弃或被脱离的最第一个人类形体的印象。为了消耗这些印象,灵魂的意识必须与某个浊形体联系;因此它将自己与下一个人类形体联系,以便消耗与体验被放弃的上一个人类形体的剩余印象。事实上,该下一个人类形体只不过是已脱离有意识灵魂的前一个身体或人类形体留下的过去印象的固化铸品。灵魂的意识与下一个人体的联系被普遍视为一个人的出生。

总之,在神作为转世状态的人类灵魂之状态VI,灵魂已经在人类形体中发展了充分的意识,因此不再需要进一步的浊形体进化。浊意识的进化因而随着人类形体的获得而终结;为了体验在人类和亚人类形体中所培养的印象(业相),灵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以人类形体出生。

灵魂的意识必须与之联系的人类形体的类型,由以往的善恶、苦乐等印象(业相)的性质所决定。灵魂在体验浊界的时候,将自己认同于可灭的浊体,虽然灵魂本身是永恒的。

在亚人类阶段,形体和意识的进化过程是不由自主的,但却是持续不断的,不存在下滑到低级进化形体的可能性。在标志着形体进化结束和完全意识获得的人类阶段,人的灵性进步,通过转世和证悟过程,则是自觉自愿的,并且绝对没有下滑到亚人类状态的任何危险,唯一的例外是在第四层面对能力的昭然滥用。全意识一旦获得,便永远获得,永不失去;只有当灵魂的意识与第一个人类形体联系时,意识的进化才得以完成。因此一旦灵魂的意识将自己与第一个人类形体联系,倒退轮回就不可能。

随着对浊界的充分意识在人类浊体中的发展,灵魂同时与充分发展的精体和心体相联系。然而,只要意识被限制于浊界,灵魂的意识就不能够直接地利用其精与心体。只有当全意识(它在此阶段仅仅意识到浊)向内转向自身,意识的内化过程开始时,灵魂才意识到精与心体,并通过相应的精与心界领域来体验这些体的相应印象。这只有在个体化灵魂的意识厌腻了对物质或浊生活的各种无数印象的不停体验,只有在它因转世过程中的不衰生死之链,经受了似乎无绝期的苦乐对立交替时,才成为可能。在意识进化阶段,印象(业相)的“缠绕过程”是为了进化意识,发展越来越高级类型的浊形体。在人类阶段,已充分进化的意识保留着,但灵魂的意识因转世过程中似乎无止境的生死之链而体验的不断震摇,其结果是印象(业相)的掌控开始松驰与淡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06: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VII
神在灵性高级灵魂的状态


经过跟浊界中浊感官生活的经久斗争之后,灵魂的意识开始被吸引向灵魂的大我,而不是继续集中于浊身体及其浊环境。经过若干次出生和死亡之后,有浊意识的人类灵魂终于不可避免地被引入那个最终将引领他达到在人身中成道之目标的过程。

灵魂的意识因此开始从浊感官世界撤出,并准备好经历内化的过程。因而说灵魂经由精和心领域在灵性上前进。

精领域,或者说精世界,是灵魂的内化意识的前三个层面之领域;第四个层面位于精领域与心领域之间;心领域包括第五个和第六个层面。

神的这个第七状态包含了行者在灵性道路上经由精与心界的前进。进步越大,意识的内化就越大。

当灵魂通过精身体获得对精领域的意识时,它将自己认同于精体;当它通过心体意识到心领域时,它将自己认同于心体,正如它通过浊体意识到浊领域时曾将自己认同于浊体一样。

灵魂通过这些领域的灵性进步完全是在想象中。行者在其意识内化中的进步,在于用一个更好更高层面的想象取代另一个想象领域——从第一个直到第六个内化意识层面。在第七个层面内化过程完成,想象终止,实在被证悟而不再是一个概念。

那些没有大师的指导帮助,而进入并行走灵性道路的人,常常迷失于景象和觉照的迷津中,少有或没有机会从那个状况中拯救自己。他们就像是在上学路上被闹市的景象和诱惑分散了心神的儿童。

灵性道路上的诱惑极其强大,诱惑极其强烈,即使在旅程的早期阶段,行者都会有一种虚假的成道感;他无法摆脱这种感觉,除非有至师帮助。很多在精领域的高级行者自以为已彻底从生死中解脱——尽管并非如此。错觉一直坚持到内化意识的第六个层面,但它在第三个和第四个层面之间最为明显。第四个意识层面是行者前进中的最危险阶段,因为在此阶段,精界的无限能量的全部能力皆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对这些能力的滥用意味着灵魂意识的毁灭瓦解。虽然意识一旦获得就永不会失去,是一个基本事实,可此规律仍然有一个例外情况,不过它仅仅发生在第四层面,在此灵魂所获得的意识有着被瓦解的很大可能性。它虽然决不会彻底失去,却瓦解到远至石形体的意识。那时整个的意识进化过程不得不重新进行,以再次获得完全意识和人类形体。

因此正是从第四个层面,灵性道路上的行者可能要么因滥用或错用塔加里亚特(tajalliyat,悉地)而堕落;要么因进一步的意识内化而达到第五层面意识,获取对心领域或心世界的体验。穿越第四层面并步入第五层面意味着接近了神圣大门!

在第六个层面行者面对面“见”神。这种见乃通过心眼——当灵魂的意识将灵魂等同于心体时。即使行者在其内化意识的第六层面,面对面见神时,仍未战胜二元的掌控,因为见者和被见者仍然因“见”而相分别。

一旦行者越过幻相领域而进入意识完全内化的第七层面之实在领域(这里他绝对摆脱了一切的印象痕迹),诸层面上的想象便告终结。第七层面意识是具足的,也是成熟的,是将灵魂与其“大我”等同的无印象意识。灵魂这时有意识地感受并体验其作为神的永恒存在。没有了任何泡沫(在幻相中的愚昧形体)的“水滴”(灵魂),证悟到它作为海洋本身(帕若玛特玛或超灵),在无限海洋中的永恒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08: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状态VIII
神作为神圣融入者


神的这个状态对灵魂标志着漫长的进化斗争的结束,转世过程的结束和经由诸层面的证悟过程的结束。对于个体灵魂,不再有更高级的阶段可追求,因为它已经通过与神合一而抵达目标。这个阶段的成道行者,在苏非教世界被称作玛居卜(Majzoob),吠檀多教徒称他为卜拉弥布特(Brahmi Bhoot)。玛居卜没有身体意识,没有对浊、精、心三界的意识。这意味着在这个状态VIII,神作为玛居卜有意识地体验他自己的无限三重性——无限能力、知识和喜悦,却不利用其本性的这些无限方面。

在该状态VIII,神的无意识、无限状态A(无意识的帕若玛特玛)不仅获得对神的状态B(有意识的帕若玛特玛)的最高神圣意识,而且在该状态神还神圣地融入他自己的无限、有意识状态之实在,从而证悟他与神的无限、有意识状态B的永恒一体。

神的这个状态VIII属于最至高的神圣意识,即阿哈狄亚特(ahadiyat),哈拉特-埃-穆罕默地(halat-e-Muhammadi)或未尼安(vidnyan)。所有的成道者——玛居卜-埃-卡弥尔(Majzoob-e-Kamil)或卜拉弥布特(Brahmi Bhoot),玛居卜-撒里克(Majzoob-Salik)或帕若姆罕撒(Paramhansa),阿扎得-埃-姆特拉克(Azad-e-Mutlag)或吉万姆克塔(Jivanmukta),库特博(Qutub)或赛古鲁(Sadguru),拉苏(Rasool)或阿瓦塔(Avatar)——在离开肉身之后都撤退入神在超越中的这个状态B。美赫巴巴解释说,至师的这种无肉身状态被苏非教徒称作哈拉特-埃-穆罕默地(halat-e-Muhammadi,穆罕默德的状态),以区别于有肉身时的姆卡穆-埃-穆罕默地(muqam-e-Muhammadi,穆罕默德的职位)。哈吉卡特-埃-穆罕默地(Haqiqat-e-Muhammadi)是神在肉身中之第十个状态,姆卡穆-埃-穆罕默地(穆罕默德的职位)是图中标为C的未尼安卜弥卡(Vidnyan Bhumika,未尼安的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4-4 09:47 , Processed in 0.0417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