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夕阳

夕阳阅读日志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17: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3-1 17:44 编辑

多谢指正。您的批评是正确的。
爱确实是无处不在。我应该这么说,爱神是根本。而在佛法的世界里,根本不在爱,而是自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发表于 2013-3-2 09: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夕阳的慷慨分享。再读,仍受感动和启发。

随缘心安兄弟的话,让我想起因纳雅堪的话,“爱是意志(Love is will)。”后来想想,确实如此,爱神不同于世间的情爱,后者可以说是自动的,因为是由业相驱动。而爱神(真理)则意味着“选择神”,是一种意志。美赫巴巴的〈怎样爱神〉讯息的每一条,无不涉及到意志和选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某种情感。

另外,我一直觉得净土宗是佛教式的爱之道。南无阿弥陀佛(皈依/归命阿弥陀佛),和臣服安拉异曲同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09: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3-4 09:59 编辑

神学中,爱是根本。可以从这个维度,来看佛法。可以把佛法理解为一种实践这种神爱的学问。这一维度,是我所陌生的。这是我对佛法理解的片面。此来自美赫巴巴的启示。

多谢随缘心安兄弟的启示。

净土宗最像神学,佛法与基督交流时,基督徒也会有此感受。

佛法中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根本,贯穿佛法始终。这可能是佛家中的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3-4 09: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3-4 10:00 编辑

美赫巴巴事迹启示录:
1)美赫巴巴说佛陀、耶稣、穆罕默德,是一个人。
2)美赫巴巴把佛寺、清真寺、印度教堂、基督教堂放入度火内。
*************
现在是打破一切宗教门户之见的时候了。应该把所有的宗教,看成一个整体,就如同把大乘小乘看成皆为佛法一样。应该把佛陀、耶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的教导看成对人类共同的教育,把这些圣书作为人类共同的经典。
人类诸教也需要发动一场藏传佛教那样的利美运动。

注:关于利美运动。
********
利美运动是十九世纪发生于前藏(德格)的佛教复兴运动。在佛教的不同传统中,藏传佛教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及丰富的内涵,但由于历史及地域等因素的影响,派别林立,甚至不同派别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则是藏传佛教的一大问题。十九世纪,西康的三位大师:宗萨蒋扬钦哲旺波、姜贡康楚和姜贡罗多汪波有鉴于此,所以推动了不分教派运动(即利美运动),其目的在反对宗派门户之见引起的宗教论诤及迫害,故产生一个超越教派,寻求调和及容忍的运动。“利美”(不偏不倚)是一极开放的心态,这种没有门派分别的方式是佛陀教法的精髓,此教法就是要打破“你”和“我”的壁垒。“利美”本身既不是一种不同的门派,它也不否定任何个别门派的有效存在。值此末法时期,于佛教中各门派信众存有许多争论之际,“利美运动”更显得重要。

利美运动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每个佛教徒学习各教派创教大师的经典。

打破一切宗教壁垒,让圣人的言教和精神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18: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3-10  人生真的是一场梦

这样吧,你以水里的鱼的观察角度去看太阳,在我们以前的对话中你已经获得过这样的经历。首先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水,给你一万个智慧你也不可能知道太阳根本就不在水里,而是在离开水面很远很远的地方。其次,你眼中的太阳就是光明,给你一万个智慧你也不可能分辨出阳光明和灯光明。正因为如此有多少鱼为了追逐黑暗中的光明惨死在渔夫的电棒下。
同样的道理,人在空气里和鱼在水里本质是一样的:首先给人一万个智慧他也不可能知道真正的太阳根本就不在天空里,而是在自己的心性里。其次,人眼中的太阳就是光明,给他一万个智慧他也不可能分辨日光,月光(日月同辉)和佛光,可伶的人类除了可见光什么也看不见。正因为如此,地球人类到死也不相信有‘人’造了天体,‘人’造了月亮,‘人’造了太阳。”
                                                                                                                                                                         ——摘自《与金星老师的对话》

人生为何是一场神圣大梦?

即使在期间,宇宙本身也只不过是想象而已。
多元进化宇宙产生于独一实在与无的组合。当这个无被置于独一实在的背景中时,宇宙便从无中产生。
                                                                                                                                                                 ——摘自美赫巴巴语录宇宙的开始与终结

理解:
1)世界是创世点发出的光,在意识分别下幻出的色相。此实证境界。
2)人类意识与上帝意识的区别,人类意识以某点为依而了识局部,上帝意识统观整体,不需要所依点。所谓根境各合而识生。此根即识之所依点。在人类意识状态下,觉观希望局部观、集中观。此观察视角。
3)每一创世点都是全息的。创世点需只是海洋中的一点,而一即一切。此点具足海洋全景。此投影之可能。
4)于是,世界就如同太阳照在镜子上,被人类意识看见了。人类意识没法看见真实的太阳,而看见了太阳的影子。而世界就是独一实在在创世点上的投影。
实在是独一的,而实在的投影可以无限多个。多元世界就这样一个一个投影出来的。

在鱼儿的眼里,水中的太阳是真实的。而人类知道那只不过是太阳的投影。

在孩子的眼里,镜子里的太阳是真实的。而大人知道,那是天上太阳的投影。

在人的眼里,天上的太阳是真实的。而圣人知道,那是心中月轮的投影。

在实修者的眼里,心中的太阳是真实的。而美赫巴巴告诉我们,那只是神光在人心中的投影。

当一切投影退出,当灵魂融入神中,真正的太阳才能见到。


啊,人生真是一场大梦。我想醒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5-12 08: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夕阳好,借用贵帖,说下最近领会到的一点小感悟

王凤仪善人提出人有三命——天命、宿命、阴命,并指出要了结阴命,止住宿命,增长天命。

“人有三命,一天命、二宿命、三阴命。性与天命合,道义就是天命。心与宿命合,知识、能力、钱财都是宿命。身与阴命合,禀性(怒、恨、怨、恼、烦)就是阴命,把这三命研究明白,你若用阴命,你的命难好。命好命不好,在乎自己,哪用算命呢?”——摘自《王凤仪嘉言录》

我觉得,巴巴对灵性道路上相应阶段的跟随者,通过其独特的工作方式——逐渐消除他们的欲望,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这正是止宿命——增天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18: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客气。我曾先修善人道数年以助禅宗实修。善人道平实,特别适合中国人根器。

近来,得美赫巴巴形上学开示之启发,初成一文《空间论——人类诸圣空间观之数学原理》。是我尝试统一佛学、易学(儒道)、耶稣奇迹课程、穆罕默德认主学、美赫巴巴及印度教、科学(数学物理学)。其最要之点多出自美赫巴巴。美赫巴巴曾说自己的使命是将东西方统一起来。我是受益者。有形上学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1304601017dmz.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美赫巴巴不说话用手势之佛家真言宗解释

手势是真言,而言语是假言。所谓假言,指其音与义有人为约定性,非以音之自然本性来表义。比如汉字“人”、英文“man”,皆有一定人为性。而“呜呜”之表哭声,“哈哈”之笑声,则全人类共通。这种直接用相内固有之性表达其义的语言,便是真言。
佛家密宗又称真言宗。其主要实修法就是通过利用三密,获得诸佛菩萨之恩典(即法流加持)。三密者身密、口密、意密。身密就是手势,口密就是名号或法语(类祈祷文),意密就是佛身及容貌。其中手势是根本。诸佛直接从心源底处,波动行者,表为身势便是手势,表为言语就是圣言,展为形相就是诸佛之身容。手势、圣言、身容其相虽别,其性则一:皆是直接用相内之性,表达义理,而成为一种与语言等价的交流工具。
要言之,手势就是直接从佛心中流出的身体语言,该语言如同圣流,有很大的加持力(恩典)。与此相比,英语、汉文、印地语,虽亦从佛心中流出,却必须经由头脑,在意识分别下被接爱。一经头脑,其直指人心的恩典价值便打大折扣了。
因此之故,美赫巴巴为止息头脑之分别而更加的将恩典加于门徒,放弃了说话选择了手势。因为言语交流加强头脑之妄执,不利于身边的门徒在日常生活中默契巴巴的恩典,而手势有直指意义,非常有益于直通巴巴的恩典和爱。当然,对于身边的门徒有如此的意义,对于任何与之交流的爱者,自然也有同样的意义,只是大小有别罢了。
当然巴巴保持沉默用手势,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巴巴这次不是来说教,而是来觉醒。不是来传承新教义,而是来引导将以前的教义付诸实践。用这种手势语言确实很符合美赫巴巴这次来的使命。

美赫巴巴之手势,既然是真言,故对于哑语的改进,对于真言宗的三密加持,必定会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不知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美赫巴巴的手势语。要是能够将其记录下来,流通于世,必将大有功于学术相关领域之研究。倘若失传,就太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0: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6-10 11:01 编辑

关于第一位成佛者与后来的成佛者之差别问题(很重要的问题)

夕阳注:巴巴常说,成道必须大师的恩典。有人难曰:倘若成道必须大师恩典,那么第一个成道者要不要大师的恩典。很多人被这一问难住了。要答此难,不易。巴巴对此给了详细的说明。

阿瓦塔是第一个成道灵魂的第一个大师。但在证悟上帝时,第一个大师的整全意识与阿瓦塔的永恒无限意识熔为一体。因此,随着第一个成道者的“下降”,阿瓦塔本身也下降并以他的身体作为化身。所以,从化身的角度讲,阿瓦塔和第一个大师是同一个。第一个大师没有具人身的大师。但随后的所有大师都有人身大师来帮助他们证悟真理。
第一个大师能够在无肉身大师的情况下成道,而后来的大师们则无不需要某个大师才能成道。原因很简单。成道意味着内在的平衡,也意味着与宇宙(即神的影子)以及它所含万物的协调。第一个大师(也是阿瓦塔的第一个化身)获得了上述两个方面,因为它是寻求实现的原始驱策的目标。他没有一个具人身的大师。
对那些后来成道的灵魂而言,这两个要求不变:也就是说,内在的平衡及与宇宙中万物的和谐。但现在却有一个巨大的差异。例如,对第二个成道的灵魂而言,其灵性环境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已成道的人类灵魂的存在。因此,这第二个成道候选人在与宇宙中万物协调的同时,还面临着与第一个大师或者说已成道灵魂相协调的问题(夕阳注:也即与诸佛同一慈心);后者,我们已经看到,与永恒的阿瓦塔浑然不分。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能的协调,是无保留地接受来自第一个大师的慷慨帮助。对这个帮助的拒绝,意味着对宇宙中一个巨大因素的不适应;这阻碍着成道。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个成道者不需要肉身大师,而随后的所有大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个或几个大师才能成道。他们是不能靠独自的努力达成的。
与永恒的阿瓦塔无限意识熔为一体的第一个大师,乃是万师之师。然而,当阿瓦塔以人身降世时,他总是戴着“面纱”,这个面纱必须由某一个或几个大师揭开。

——摘自《美赫巴巴论灵性大观之光束》
*****
夕阳注:此第一个成佛与后来成佛的问题。回答了成佛必然得到诸佛法流加持的问题。有人难曰:第一个成佛要不要加持。答案是:第一个成佛与后来的成佛不一样。也意味着,成佛有一个条件,与诸佛和谐配合的问题。这既是诸佛加持你提升,也是在诸佛加持下发愿,给自己成佛后如何度众生的定位的问题。故成佛者必有发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1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6-10 11:08 编辑

我们的灵魂为何含摄一切灵魂的问题?

夕阳注:这是一体自性真理的主要难点。巴巴用海洋与水滴的比喻解释,值得仔细味道。《空间观》核心要点即说明为何一滴水就是海洋本身。

为了澄清“阿特玛-帕若玛特玛”的关系,我们把帕若玛特玛比作一个无穷的海洋,一个无限的海洋,把阿特玛比作这个海洋里的一滴水。阿特玛从未离开过这个无限的海洋。
阿特玛永远不会离开帕若玛特玛,因为帕若玛特玛是无穷无限的。阿特玛怎么会离开无限之无限性,或在它之外有一席之地呢?因此阿特玛在帕若玛特玛里。(夕阳注:精神界是惟一实在之界。物质界只是精神界之幻相。)
确立了阿特玛在帕若玛特玛里这个基本事实之后,我们再进一步说,阿特玛是帕若玛特玛(夕阳注:一切即一,即无限空间特性)。为什么?
举个例子,让我们想象一个无限的海洋。让我们还想象,我们从这个无限海洋的无边无际中,分出或取出一丁点儿海洋。由此可推知,当这一丁点儿海洋还在无限海洋里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分离前,它乃是海洋本身,而非作为一丁点儿海洋存在于无边无际的海洋里,因为不被水滴的局限所限制时,每一丁点儿海洋都是无限的海洋(夕阳注:一即一切)。
只有当这一丁点儿海洋与无限的海洋分离,或作为一滴水从无限的海洋中被取出时,这一丁点儿海洋才作为无边无际海洋的一滴水而获得其孤立的存在,由此这一丁点儿海洋才开始被视为无限海洋的一滴水。(即无限空间点即无限单元点。局部与整体是相等的。此无限空间之特性。与有限空间大异。)
换言之,那个无穷、无量、无限的海洋本身,现在仅仅被视为该无穷、无量、无限海洋的一滴水。(夕阳注:无限海洋是无限空间点。)与无穷、无量、无限的海洋相比,这一丁点儿海洋,或者说这一丁点海洋之水滴,因无限的限制而最有限与受限。也就是说,这个无限自由的一丁点海洋发现自己无限地受缚。
同理,我们比作无限海洋的一滴水的阿特玛,也获得了似乎孤立的存在,虽然实际上它永远不会离开(被我们比作无穷无限海洋的)无限无穷的帕若玛特玛的无限性。
正如通过洋面上的一个泡沫形体,一丁点儿的海洋成为一滴水而得到限制,且泡沫给这一丁点儿海洋赋予似乎与无限海洋分离的存在那样,同理,在帕若玛特玛里并且就是帕若玛特玛的阿特玛(夕阳注:无限单元点即无限空间点),通过它包裹在自身上的(无知)泡沫的局限,似乎体验着与无限帕若玛特玛相分离的存在。一旦无知之泡沫破灭,阿特玛就会发现自己不仅在帕若玛特玛里,而且还作为帕若玛特玛体验着自身。
通过这种限制——它由无知之泡沫构成并由阿特玛自己创造,阿特玛似乎继承了某种分离存在,而自感有别于帕若玛特玛。由于这种自造的与帕若玛特玛的分离性,其本身乃无穷、无量、无限的阿特玛,似乎体验到自己因无限的局限而最有限。
——《神曰 意识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4-4 09:45 , Processed in 0.03607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