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嘉童抚月

【吠檀多】梵经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吠檀多】梵经 第三卷 第三章

1.基于一切奥义书的(对梵的念想是完全同一的)。因为(关于)教令等是没有区别的。
〖(对梵的)念想是同一。因为(各种对梵的)念想在(关于进行念想的目的的)关联上,在(认识)形相上,在(对进行崇拜的)教令上,以及在名称上,都是相似的。〗
2.如果(反对派)认为(相似的若干念想是)不(同一的),因为(辅助的事项有)差别【指在诸念想间,细节可能有差别,如念想的对象不完全相同,念想的实在有增减等等】,那就不(正确了)。因为即便在同一(念想)中(,辅助事项的差别也存在)。
3.(持火对着头作誓戒是某种)吠陀学习的(附带要求),因为《沙摩迦勒》【是一部教导吠陀誓戒的书】中这样(陈述),还因为(在此处只有作誓戒才能得到梵智是讨论的)主题,此外,那作(誓戒仅)限于(某种特殊的吠陀学习),就如同酒祭(仅限于在阿达婆吠陀的追随者中运用)一样。
4.此外,(圣典中一般都)表明(,要认识的对象是同一的【参见《迦塔奥义书》1,2,15;《鹧鸪氏奥义书》2,7,1】)。
5.关于(诸派中)相同的(念想),由于不存在(应用)目的差别,因此,诸派所说的附随事项应统一起来。(这)就如同(在祭祀中)仪规的补遗(应与主要仪规统一)一样。
6.(反对派认为:)如果基于(圣典中)言语(的差别)而认为(《广林奥义书》1,3,1-2,7与《歌者奥义书》1,2,1中所说的高唱讽吟【指司掌沙摩吠陀的歌咏官所进行的讽吟】的念想)有差别,那就不(正确了),因为(这两个奥义书在许多观点上)无差别。
7.(与其听从反对派的解释,不如认为两个奥义书中说的)不是(同一的念想),因为论题(有)差别。(这)就如同在最优者(的场合中)一样【在《歌者奥义书》1,9,2中,高唱讽吟被说成是“最优者”,而在同一奥义书中1,6,7中,太阳中的金人被看作与高唱讽吟同一。尽管两处都说高唱讽吟的崇拜,但内容却不一样。此处是要说明:尽管是在同一奥义书中,不同处说的念想可能都不同一】。
8.如果(有人)根据名称(相同而认为两种念想是同一的,我们)对此已作了说明【商羯罗认为此处指《梵经》3,3,7所表示的内容】。那(名称相同却有差别的东西)也是存在的。
9.而且,由于(圣音)“唵”遍满(所有吠陀),因此,(用“高唱讽吟”来修饰它)是适当的。
10.由于所有(对气息的念想)没有差别,因此(,在一处所说的)这些(性质),在其他地方也应适用。
11.本体(梵)的欢喜等(诸性质在论及梵的其他地方都适用)。
12.(《鹧鸪氏奥义书》2,5,1说的)“以爱为首”等(性质在论及梵的其他地方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只有)当有差别时,(性质的)增加和减少(才是可能的)。
13.然而,(欢喜等)其他(性质在论及梵的一切地方都适用),因为(在表述梵时,它们具有)平等性。
14.(《迦塔奥义书》1,3,10-11【该处文为:“感觉对象比诸器官高,意比诸对象高,觉比意高,大我比觉高。”(1,3,10)“未展开者比大我高,神我比未展开者高。没什么比神我高,它是目的,是最高的归趋”(1,3,11)】)是针对(神我的)念想(而说的,而不是为了表述任何渐进的等级系列),因为那(奥义书中)没有(要表示其他事物高于神我的)目的。
15.(之所以这样说,)还因为(此处使用了)大我(一词)。

〖(此处)讨论的神我(在《迦塔奥义书》1,3,12中)被作为大我论及:“他隐藏于一切存在物中,因而不作为(一切的)大我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其他事物未被打算作为大我论述。〗
16.(《他氏奥义书》1,1,1【该奥义书中有这样的话:“在最开始,确实只有这阿特曼”】中说的阿特曼)应理解为(最高)我,这如同在其他(涉及创造的奥义书典籍中的情形【指《鹧鸪氏奥义书》2,1,1的内容】)一样。(这是由《他氏奥义书》1,1,1-2中)后续的(内容得知的【《他氏奥义书》1,1,1中还有这样的话:“他(阿特曼)想:‘让我创造世界’”;该奥义书1,1,2中又说:“它创造了这些世界。”】)。
17.如果(有人)根据(此处奥义书典籍的前后)联系(而认为阿特曼一词不意味着最高我,我们的回答是:此处阿特曼)只能(意味着最高我,)因为(有关于在创造之初仅有阿特曼存在的)确切陈述。
18.由于(“含漱”在奥义书中被作为)义务言及【《歌者奥义书》5,2,2说:“当人们吃饭时,饭前饭后要用水包上这气息。”关于“含漱”,还可参见《广林奥义书》6,1,14】,因此,(它就与)新的(对气息的念想的命令发生了联系)。
19.在同一(分支)中(的念想是)相似的,(它们的特性应是统一的,)因为(念想的对象)没有差别。
20.(反对派认为:)由于(诸附随的事项可)结合(在一个念想中),因此,在其他场合,也(可)作同样的解释【“其他场合”指《广林奥义书》5,5,3-4的内容。该奥义书提到太阳中存在的神我的“神秘名称是‘日’”(5,5,3);右眼中存在的神我的“秘密名称是‘我’”(5,5,4)。其意为:尽管该奥义书在两处作了有关论述,但说的是一个念想】。
21.其实,(反对派的观点)不(正确),因为(念想之处有)差别【指针对太阳神我的崇拜和对右眼中神我的崇拜不同一】。
22.还因为(圣典中也)表明了(此事)【参见《歌者奥义书》1,7,5】。
23.基于这(同样的理由,即念想之有差别,应认为梵所具有的势力的)保持与遍满天(这类性质不包含在其他念想中)。
24.而且,(尽管《歌者奥义书》3,16,1-6和《鹧鸪氏奥义书》10,64都说了人的念想的性质,但这两种念想不应该混同,)因为(在鹧鸪氏派中,这些性质)没有像其他(派别说的人的念想的性质)那样被传诵。
25.(阿达婆吠陀学派的圣颂中说的)“贯穿”等意义【商羯罗在注释中列举了一段阿达婆吠陀学派的圣颂:“啊!神,通过贯穿敌人的整个身体来消灭他,特别是贯穿他的心脏,分离他的脉管,破裂他的头……。”这段圣颂在现在发现整理出来的奥义书中见不到】(与念想的内容)不同【以上所说的圣颂实际是诅咒,因此,与念想不同】,因此(,不能把这圣颂的内容摄入念想之中)。
26.然而,当(说对善业和恶业的)舍弃时,(就意味着他人接受这善业和恶业【《乔尸多基奥义书》1,4说:“他舍弃善恶业。他喜爱的亲属们接受善业,他憎恨的亲属们接受恶业”】,)因为(接受一)词是(舍弃的)补遗。这如同(关于)木杖、音律、称赞、歌咏(应靠其他的圣句补充、解释)一样。这种(观点在《弥曼差经》(10,8,4;10,8,5)中)已有说明。
27.当(人)逝去时,(智者摆脱了业),因为(在通向梵的途中,)不存在要获得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其他的(圣典也持)这样的(观点)【参见《歌者奥义书》8,3,4;8,8,1;8,12,1】。
28.由于(在承认业可以为)自觉自愿的(努力灭除这一点上)不存在(因果关系方面的)矛盾,因此(,这种努力有死前定会产生)。
29.(有死进入神道时,个我的)行程通过两种方式【指舍弃善业和舍弃恶业】成为有意义的,否则,(将产生矛盾)【指如果仅舍弃恶业,但却保留善业,则还会回到此世。这就与认为不会有复归的圣典产生矛盾(参见《梵经》4,4,22)】。
30.(有差别是)合理的,因为(只有在对有德之梵念想时,才能)识别表明(个我行程之)事。(这)就如同在世间(这类差别也可见到)一样。

〖在一些场合,(个我的)行程是有意义的,在另外一些场合则无意义。这一(差别的)事实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与坐在睡椅上的梵谈话,闻特别的香味等等,这些只有通过达到一个不同于(一般的)区域(梵界)才能实现。在那里,个我的行程就是有意义的。但是,……那些了解(自己)与大我同一的人,他们的愿望都已满足,他们在世时的一切罪恶的种子都已经被烧毁……,在他们的(这种)场合,(个我的行程就)无意义了。……“就如同在世间(的情形)一样”:当一个人要到达一个村落时,他需要一条由某处到达某处的路的帮助,但当他需要治病时,他就不需要路的帮助了。〗
31.(个我在神道中的行程的意义)不限于(对某些特别的有德之梵的念想,而是适用于)一切(对有德之梵的念想。这和论题)不矛盾。因为由圣言量和比量【指“古传书”,参见《歌者奥义书》5,10,1;《薄伽梵歌》8,26】(可明了此事)。
32.带有(主宰神赋予)使命的人,只要使命(还未完成,他们就将继续)存在。
33.然而,关于“不坏者”【参见《广林奥义书》3,8,8-9;《剃发者奥义书》1,1,5-6】的观念,(应承认)包含(在所有说梵的地方)。这是由于(定义的)共同性和(不坏者即是)那(梵)的缘故。(这是)如同乌娑沙德祭祀(中的情形)一样。有这方面的论述【参见《弥曼差经》3,3,9】。
34.(《剃发者奥义书》3,1,1、《白骡奥义书》4,6与《迦塔奥义书》1,3)中表明的念想是同一的,因为(它们关于念想)就提到这么多。
35.个我(被认为是一切事物中)最内在的,就如同在元素聚合(时的情形)一样。

〖(如果有两个个我,)那就只有一个个我有可能被设想为是最内的,而另一个则不可能是最内的。这就如同元素聚合时的情形一样。如在由五元素构成的身体中,水比地更内在,火比水更内在等等。〗
36.如果(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除非承认上述念想的)差别,否则分别(重复的论述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就如同(对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一样。
37.(圣句应可以被)交互地(念诵),因为(这样圣典的诵者才可)特别(清楚地表述明白。这)就如同在表述其他(事物的性质的场合)一样。

〖圣典中交互的念诵是为了念想,这就如同在(表述)其他性质(的场合)时一样。……通过两种方式的念诵,(如)“我是你那样,你是我这样”,圣句的念诵者对此进行了独特的表明。当念想要采取两种方式时,这样的念诵就是有意义的。否则这两种方式的特殊念诵就是无意义的。〗
38.既然(在《广林奥义书》的两处中【指该奥义书的5,4;5,5】论及的是)那同一念想,那么,(这奥义书中所说的)真实等(属性就应属于一种念想了)。
39.在另一(奥义书【指《歌者奥义书》8,1,1-6】)那里和这一(奥义书【指《广林奥义书》4,4,22】)这里(所提及的有真实的)欲望等(属性应摄入同一念想中,)因为(它们的)所依(外)等(是相同的)。
40.(反对派认为:为气息而作火祭)没有过失,因为奥义书中对此(表示了)关注【参见《歌者奥义书》5,19,24】。
41.进行(食事)时,(为气息而作的火祭应)从那(最初摄取的食物开始),因为(圣典)这样说【参见《歌者奥义书》5,19,1】。
42.这(基于祭祀分支的念想的)决定(实际上)是不定的,因为这(在圣典中)看得(很清楚【参见《歌者奥义书》1,1,10】)。实际上,(念想具有)分别的结果,(存在于对祭祀)障碍的消除(之中)。
43.(应区分对气息和风的崇拜,)就如同在供物的奉献(中有分别)一样。这(阇弥尼)已有论述。

〖阇弥尼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因陀罗是一个,但)他作为(神)王的特性,(如具有超级主宰权、统治权)等等,都是有差别的,……神由于被分别提及,他们因而是有分别的,而供物的奉献也就必定是有分别的。〗
44.(“火和秘义”【参见《百道梵书》10,5,3】中说的“意所成火”等不属于祭祀,)因为(在梵书中存在着)大量表明(这种观点的)标志。这(标志比论题)更有力。(阇弥尼)也(提及了)这(方面的问题【参见《弥曼差经》3,3,14】)。
45.(反对派认为:)“意所成火”等是前面(所要求的实际祭火的)替换物。(这)根据论题(即可知道,它们)应构成祭祀(的组成部分,这)就如同想象(饮用苏摩酒)一样【指在苏摩祭的第十天,可仅通过心中想象(饮酒)来进行仪式】。
46.(反对派还认为:)由于(关于实际祭火所说的事可以)移到(“意所成火”上来论述,因此,“意所成火”应包含在祭祀之中)。
47.然而,(“意所成火”)仅是念想,因为(此处就是这样)决定的【指根据《百道梵书》10,5,3,12就应这样决定】。
48.还因为(圣典这样)表明【参见《百道梵书》10,5,3,3和《梵经》3,3,44】。
49.而且,(《弥曼差经》3,3,24中提及的圣句的直接)表示等【指《弥曼差经》3,3,14中提及的应用仪规的辅助六量,即:圣句的直接表示、标记、文脉、论题、位置名称】(比论题)更有力。因此,(认为“意所成火”是独立的念想)不荒谬。
50.由于与(意)的联系等(原因,“意所成火”等是有别于祭祀的,这)就如同其他的念想(具有不同于祭祀的)分别性一样。而且,(还可以)看到,(祭祀也被认为是有分别的。阇弥尼)论述了这(方面的问题)【参见《弥曼差经》2,3,3;11,4】。
51.(“意所成火”)并不因为(与想象的苏摩酒等的)相似(而从属于祭祀)。因为(它们)被发现(是专门用来达到人的某种人生目的的东西。这就)如同在死(的场合中)那样。实际上,世界并不(因为与火有相似性面)变成(火)

〖(《百道梵书》10,5,2,3说:)“在太阳中的那存在实际就是死”;(《广林奥义书》3,11,10说:)“火就是死”。死一词同样用于火以及太阳中的存在。但它们并不绝对相同。〗
52.根据(梵书)后面的(章节【参见《百道梵书》10,5,4,1】可知),圣句(考虑的是)那(念想的)命令。然而由于(在念想中有)许多(被想象的实际祭火的特性),因而(存在着念想中之想象的祭火与实际的祭火间的)联系。
53.一些(人否定)阿特曼的(存在)。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身体(存在,精神性才)存在。
54.然而并非(如此。阿特曼与身体间有差别)。因为(即便)那(身体)存在,(精神性也可能)不存在。(这)就与(人们一般)所感觉到的一样。
55.然而,与(祭祀的)分支相关联的(诸念想【参见《歌者奥义书》1,1,1;2,2,1;《他氏森林书》2,1,2;《百道梵书》10,5,4,1】)并不(仅限于特殊的)支派。实际上,(它们属于一切)吠陀(支派)。
56.或者(说,某派所传的念想可为其他支派所用,这)就如同(某派所使用的)曼多罗等(也可为其他派别所使用)一样。(这并)不存在矛盾。
57.对总体的(普遍我的崇拜具有)巨大(意义。这)就如同在祭祀(中的情形)一样【根据商羯罗的解释,此处论及的是新满月祭。要表明的是:即便在作准备祭等时,作为全体的新满月祭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因为(圣典就是)这样表示的【参见《歌者奥义书》5,12,2;5,18,1】。
58.由于言语等的差别,(因此,念想是有)差别的。
59.(在关于梵的种种念想中,可)选择(任何一种念想来实行),因为(它们的)结果【指解脱】没有差别。
60.然而,(基于愿望)的(诸念想可)随意地结合或不(结合)。因为前述的理由不存在。【作为为达到愿望而进行的念想的果报仅限于达到这特殊的愿望。这与上一经所说的念想的结果不同】
61.(反对派认为:)关于(祭祀的)诸部分(的念想,由于)其基础是相同的(,因此,它们应结合一致)。
62.(反对派认为:念想是结合一致的,)还因为(它们与作为基础的关于祭祀的赞歌等都同样是吠陀的)教示。
63.(反对派认为:念想是结合一致的,)还因为(存在着)订正(现象)【指诸念想可相互补充】。
64.(反对派认为:)而且,(作为念想)辅助事项(的圣音“唵”对三吠陀是)共同的,因为(圣典这样)说【指《歌者奥义书》1,1,9】。
65.实际上,(关于祭祀诸部分的念想)不(应是结合一致的。)因为(圣典)未提及这(念想的)共存。
66.(诸念想不是共存的。)还因为(这是圣典的)表述【参见《歌者奥义书》4,17,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吠檀多】梵经 第三卷 第四章

1.跋达罗衍那(认为:)人的(最高)目的(解脱)是通过这(梵的认识达到的)。因为(圣典这样)说【参见《鹧鸪氏奥义书》2,1,1】。
2.阇弥尼(认为:对大我的认识是祭祀的)补充(性成分)。因为(,论述对大我认识的果报的文句不过是祭祀之)人(为达到目的而作的)释义【梵书文献的内容大致分为仪规和释义。前者规定进行祭祀时的顺序、方法、赞歌、祭词的用途,后者解释赞词、祭词的意义,说明祭祀的起源、秘义】。(这)就如同在其他(场合中)一样【指论述认识大我所得到果报的圣句与其他对祭祀内容方法等解释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3.(反对派认为:阇弥尼的上述观点可以成立。)因为(圣典中)表明了(梵的认识者也实行祭祀的)行为【参见《广林奥义书》3,1,1;《歌者奥义书》5,11,5】。
4.(反对派认为:上述观点可以成立,)因为(圣典直接)论及了(念想是对祭祀)的补充【参见《歌者奥义书》1,1,10】。
5.(反对派认为:上述观点可以成立,)因为(当个我轮回时,知识和业)随行【参见《广林奥义书》4,4,2】。
6.(反对派认为:上述观点可以成立,)因为具有那(知识的人被)命令(实行祭祀)【参见《歌者奥义书》8,15,1】。
7.(反对派认为:上述观点可以成立,)还因为(圣典对此有)限定【参见《伊莎奥义书》2】。
8.然而,跋达罗衍那的(观点是不能动摇的),因为(奥义书)论及了(最高我)优于(轮回的个我),而这是(圣典的)表述【参见《剃发者奥义书》1,1,9。此外,商羯罗与罗摩努阇还列举了其他许多有关奥义书的章节】。
9.然而,(圣典中)同样(存在证明念想不从属于祭祀的)表述【商羯罗列举了《广林奥义书》3,4,1;4,5,15作为例证。此句是对《梵经》3,4,3中提及的观点的反驳】。
10.(《歌者奥义书》1,1,10中提及的“高唱讽吟”的念想)并不适用于一切(念想)【此句是对《梵经》3,4,4中提及的观点的反驳】。
11.(知识和业)就像一百个(东西被两人分)那样(可被)分开【指知识可随一人走,而业可随另一人走。这就如同给两人一百个东西,每人可带走五十一样。此句是对《梵经》3,4,5中提及的观点的反驳】。
12.(进行祭祀的命令仅适用于)只是诵读(吠陀)的(人,但不适于得到梵智的人)【此句是对《梵经》3,4,6中提及的观点的反驳】。
13.因为圣典中没有确定的指明【此句是对《梵经》3,4,7中提及的观点的反驳。句中说的“圣典”指《伊莎奥义书》2等】。
14.或者(说,圣典是)为了赞颂(明知才)承认(行为)的【此句是对《梵经》3,4,7中提及的观点的补充反驳。句中说的“圣典”亦指《伊莎奥义书》2等】。
15.此外,(圣典提及了)一些(获得梵智之人)出于(其自己的)愿望(要抑制生子孙等的行为)【参见《广林奥义书》4,4,22】。
16.而且,(圣典宣称:整个现象世界将为对梵的明知所)破坏【参见《广林奥义书》2,4,14】。
17.(明知能为)不淫者(得到),因为(圣典)提及了(此事【参见《歌者奥义书》2,23,1;5,10,1;《广林奥义书》4,4,22】。由于不淫者未进行祭祀,因此,明知不从属祭祀)。
18.阇弥尼(认为:上述圣典所言)指的(仅是不淫者的生活),而不是教令。因为(其他的圣句)否定(这种生活法)。
19.跋达罗衍那(认为:其他生活法【指作为林栖者的生活和作为云游者的生活】亦应)遵循。因为(圣典)同样提及了(其他生活阶段)【参见《歌者奥义书》2,23,1】。
20.(这些圣句)实际上是教令。就如同(如何)持拿(祭祀时的燃烧之物的教令)一样。
21.如果(反对派)由于(认为关于“高唱讽吟”等的圣句【参见《歌者奥义书》1,1,3;1,6,1】)所指的(祭祀的从属部分),因而(把它们看作)仅是赞颂,那么,(这种看法就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圣句具有)新奇性。
22.此外,(这些圣句必定是教令,)因为(存在着)“成为”【“成为”此处意为“应实现”,即带有教令的意义。参见《歌者奥义书》1,1,1;1,1,7;1,7,9;2,2,1;2,2,3】(这样的)言词。
23.如果(有人)认为(奥义书中的一些故事【参见《广林奥义书》4,5,1;《乔尸多基奥义书》3,1;《歌者奥义书》4,1,1;6,1,1】是)为了(马祭时讲述帕利波勒伐【所谓“帕利波勒伐”指马祭时念诵的特定故事】),那就不对了,因为(用于帕利波勒伐的故事是有)规定的。
24.而且,由于(奥义书中的这些故事)以那种方式通过观念的统一而(发生)关联(,因此,它们旨在阐明内容相近的知识)。
25.此外,基于同样的原因【指《梵经》3,4,1】(不淫者)无必要作点祭火等(祭事)。
26.(然而,)一切(宗教的行作也还是)必要的,因为(圣典也)提及了(有必要进行)祭祀等【指《广林奥义书》4,4,22】。(这就)如同马(的作用有其适用范围)一样。
〖(反对派问道:)说明知既依赖又不依赖于尽其他(祭祀方面的)义务难道不矛盾吗?
(吠檀多派回答:)我们说没有矛盾。因为一旦明知产生了,它就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因素来产生其结果(即解脱)。但它依赖其他因素来使自己产生。……“如同马(的作用有其适用范围)一样”。……马不被用来拉犁,而被用来拉车。同样,明知结果的产生不需要在不同生活阶段尽种种(祭祀等方面的)义务,但尽这些义务对明知自身的产生却是必要的。〗
27.(对于要获得明知的人来说,尽管无进行祭祀等的教令,)但还是应具有(心的)寂静和(感官的)制御,因为这些被作为(获得)那(明知)的从属部分而要求,因此是自然要实行的。
28.(只有)当生命处于危险中时,一切(东西才可被作为)食物(食用),因为(圣典中这样)表述【指《歌者奥义书》1,10,4;5,2,1】。
29.而且,(只有这样解释,圣典中关于可食用与不可食用食物的论述才)不矛盾。

〖(《歌者奥义书》7,26,2说:)“当食物纯净时,本性也就纯净”等等。另外,(圣典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论述),这些论述对可食用与不可食用的食物作了划分。只有接受了这种解释[指《梵经》3,4,28的解释],圣典中的这些论述才不矛盾。〗
30.此外,古传书中也(表示了这种观点【参见《摩奴法典》10,104】)。
31.因此,(圣典中也有)不能任意放纵的言词【参见《迦塔本集》12,12】。
32.同时,关于生活期的行作也应为(不欲得解脱者所实行),因为(这些行作是圣典所)命令的【参见《阿帕斯坦巴传承经》3,14,11】。
33.而且,(诸祭祀等行作应被实行,)因为(它们是使明知产生的)助因。
34.从各方面考虑【指从两方面考虑,即无论从要尽一般的各生活行期的义务考虑,还是从为获得明知考虑】,那同一的(宗教义务)都应被遵循,因为(有来自吠陀和古传书)两(方面的说明问题的)标记【参见《广林奥义书4,4,22;《薄伽梵歌》6.1】。
35.此外,(圣典)表明,(实行祭祀等行作的人)不会被(诸烦恼)征服【参见《广林奥义书》8,5,3】。
36.然而,在(两个生活行期)之间(的人【指因穷困等原因处于无法尽各行期义务的状态的人】也有资格得到明知,)因为(这是圣典所)表明的【参见《歌者奥义书》4,1,3;《广林奥义书》3,6,1】。
37.此外,古传书(也提及了此事【参见《摩诃婆罗多》14,5,6;《摩奴法典》2,87】)。
38.而且,(通过履行)种种(义务,将得到明知的)恩惠。
39.然而,与此(种在行期之间的状态相比),另外一(种处于某种行期之中的状态要)较好一些,因为(在奥义书和古传书中,也有说明这一问题的)标记【参见《广林奥义书》4,4,9;《达克奢古传书》1,10】。
40.已成为那(不淫者的人)就不能再变成非(不淫者),因为(根据圣典,这是)受限制的,(即:圣典中)不存在(不淫者变成)非(不淫者的那种)表述【参见《歌者奥义书》2,23,1】。阇弥尼也(持这种观点)。
41.此外,(《弥曼差经》中提到的赎罪法的)章节【指《弥曼差经》6,8,22】并不适用于(终生修梵行者),因为(他的堕落根据古传书【指《阿特利古传书》8,16】可)推知(是不可挽救的)。因而,(赎罪法)与此无关。
42.然而,某些(人把破不淫戒看作是)小罪,(认为对此的赎罪法)存在,(并认为)这就如同食用了(禁食的蜜与肉)一样【梵行者吃了蜜与肉是犯戒的,必须作净化祭】,(阇弥尼)论及了这(方面的问题)【参见《弥曼差经》1,3,8;1,3,9】。
43.但(无论破不淫戒是大罪还是小罪,有教养的人都应)避免,因为古传书中(谴责破此戒【参见《阿特利古传书》8,16】,)还因为(遵守此戒)是习俗。
44.阿特勒耶(论师持这样一种异论:作为祭祀分支的诸种祟拜)应由(祭主进行),因为(圣典)提及了(它们的)结果【参见《歌者奥义书》2,3,2】。
45.奥都勒弥(论师认为:崇拜是)祭司的职责,因为(祭司就是)为此而雇用的。
46.(崇拜是祭司的职责,)还因为(圣典中)也这样说【参见《百道梵书》1,3,1,26-28;《歌者奥义书》1,7,8-9】。
47.(圣典【指《广林奥义书》3,5,1】论及了为了知识而)要求作为协力的其他,(即寂默。这寂默相对于纯真和学识是)第三位的(因素。但)在未(能得到)完美(明知)之人的场合,对要获得此(明知之人来说,寂默就是命令。这就)如同在仪规等的场合一样【根据商羯罗的解释,在进行新满月祭时,向火里加薪等被看作是辅助性的祭祀行为而被要求。与此类似,此处说的明知的产生,亦要求寂默】。
48.然而,(《歌者奥义书》最后)以家主(结束),因为(在家主的义务中,包含)有一切(生活期的行作)。

〖家主的特色是他具有一种包容一切的生活。因为圣典要求他尽许多他自己生活阶段的义务,如作祭祀,这要花不少精力。他还必须尽力履行其他生活阶段有功德的义务,如不伤害、制感等。因此,以家主作终结不产生矛盾。〗
49.如同(圣典有关)寂默【指修道的生活行期】(的教示)一样,(圣典对其他生活行期亦有)教示【参见《歌者奥义书》2,23,1】(。因此,对各生活法,应选择一种实行或逐一都实行)。
50.(圣典【参见《广林奥义书》3,5,1】中说的“纯真”一词表示有明知之人应像儿童一样行作,)不显示自己。因为(这样解释圣句的上下文才能)沟通。
51.如果(现世)没有障碍,(明知在现世即可产生,如果有障碍,则在来世产生。)因为(圣典中就是这样)表明的【参见《他氏奥义书》2,1,5】。
52.(关于)这种解脱的果报,不存在(什么)限制。因为这(解脱)状态(在圣典中)被反复确认(仅有唯一一种相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1: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吠檀多】梵经 第四卷
第四卷 第一章

1.(对大我的念想的)重复(是必要的,)因为(圣典中)反复(这样)教导【参见《广林奥义书》2,4,5】。
2.(之所以如此,)还因为(圣典中存在着说明这种观点的其他)标志【参见《歌者奥义书》1,5,2;《广林奥义书》4,5,6】。
3.(奥义书)认为(梵是我),并(使人们)这样理解。

〖最高主宰者当然被理解为是人的大我……,(《广林奥义书》1,4,1说:)“我是梵”,这应当被理解为要求梵我同一。实际上,吠陀圣典使我们认识到神就是我们自己的我,如(《广林奥义书》3,4,1说:)“这是你的自我,它在一切之内”;(《广林奥义书》3,7,3说:)“这是内部的主宰者,是你自己的不朽之我”;(《歌者奥义书》6,8,7说:)“那是真理,那是自我,那就是你。”〗
4.(对梵的崇拜者来说,)不(应使自己与梵的)象征【指被作为梵来崇拜的各种事物,如意、虚空、名称等。参见《歌者奥义书》3,18,1;7,1,5】(同一),因为他不(能这样理解自己)。
5.(太阳等应被)看作是梵,因为(这样做有)优越性。

〖梵自身的概念应被附加在太阳等之上。
为什么?
因为有优越性。这样太阳等就会被看作提高了地位,因为较高级的概念被附加在太阳等之上。这在一般的生活习惯中也是通行的。根据习惯,较低级的东西会被想象为是较高级的东西,如把国王的驾车者奉为国王本人。因为如果由于把国王看作是驾车者而降低了国王的地位,那将不会导致什么好的结果。〗
6.而且,太阳等的观念(应附加在祭祀的从属)部分上。因为(这样做是)适当的。
〖太阳等的观念当然应附加在诸如“乌得吉达”等这样的(祭祀的)从属部分上。
为什么?
因为(这样)是适当的,……当“乌得吉达”等(祭祀的从属部分)由于被看作是太阳等而变得神圣时,(祭祀)仪式就会更富有成果。〗
7.打坐之人(应进行精神崇拜),因为(心的专一仅对这样的人才是)可能的。
8.还因为(只有这样)禅定(才是可能的)。
9.(沉思冥想)还与不动性有关【参见《歌者奥义书》7,6,1】。
10.此外,古传书也提及了(此事)【参见《薄伽梵歌》6.11】。
11.无论在任何(方位、场所、时间,只要便于)心注一处,(就可以进行崇拜。)因为不(存在关于方位、场所、时间的)特殊(限制)。
12.(应反复崇拜,)直至死时。因为(在圣典中)可以看到甚至有那(临终)时也(应进行崇拜的教诲)【参见《百道梵书》10,6,3,1;《歌者奥义书》3,17,6;《薄伽梵歌》8.6;8,10】。
13.当与那(梵)通达时,就将消灭以前的恶业,并不附著于以后的恶业。因为(圣典中这样)表述【参见《歌者奥义书》4,14,3;5,24,3;《剃发者奥义书》2,2,8】。
14.与此同时,也将不附著于另外的(善业。这样),当(身体)死时(,解脱也就达到了)。
15.然而,(只有)未形成果报的以前的(善恶业能被明知灭除,而已形成的果报的善恶业则不能灭,)因为(圣典认为)这(身体的死才是后者的)终结【参见《歌者奥义书》6,14,2】。
16.(经常举行祭祀,即进行)火祭等确实(有助于达到解脱)这种结果。因为(圣典中)这样表述【参见《广林奥义书》4,4,22】。
17.(此外,)还确实(存在着)与这(经常举行的祭祀)不同的(善业。关于这一点,阇弥尼和跋达罗衍那)两(论师是一致的)。

〖除了火祭等必须要进行的祭祀外,其他的善业也确实存在,作这些善业是带有希求得到(好)结果的动机的。……阇弥尼大师和跋达罗衍那大师都接受这样的观点,带有欲求的这种业是无助于明知产生的。〗
18.(圣典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句子:)根据明知,(依据信,依据秘义的人所作的任何祭祀,都具有较大的效果)【参见《歌者奥义书》1,1,10】。
19.然而,当另外的两(种业――善业与恶业在现世的果报)通过享用而灭尽后,人就与(梵)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1: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吠檀多】梵经 第四卷 第二章

1.(当人临终时,)言语(的机能归入)意中。因为(这是)显而易见的,还因为(这是圣典)所说【参见《歌者奥义书》6,8,6】。
2.而且,基于同样的理由,所有(器官的机能也与言语的机能)一样(归入意中)。
3.那意(归入)气息之中,(这根据有关圣句的较)后的(部分即可得知)【指《歌者奥义书》6,8,6在论及言语器官的机能归入意中后,又说意归入气息】。
4.那(气息归入作为)监视者(的个我)。因为(存在着关于气息)趋向那(个我)等(的圣句)【参见《广林奥义书》4,3,38;4,4,2】。
5.(个我伴随着气息归入)诸元素中,因为(圣典中)这样说【参见《歌者奥义书》6,8,6;《广林奥义书》4,4,5】。
6.(个我)不(归于)一个(元素)中。因为(天启圣典和古传书中有这方面的)表述【参见《广林奥义书》4,4,5;《歌者奥义书》6,3,2-3;《摩奴法典》1,27;《毗湿努往事书》1,2,5-52】。
7.(在死时,自脱出身体)至(神)道的开端,(对于有德之梵的知者和无知者来说,退出的途径是)相同的。而且,(圣典论及了这知者从身体脱出后获得不死性【参见《广林奥义书》4,4,7】。但这知者却)未烧灭(微细身。因为,这种)不死性(是相对的)。
8.那(微细身在)归入(梵之前一直存续),因为(圣典中)表述了轮回(状态)【参见《迦塔奥义书》2,2,7】。
9.而且,(微细身)在量上是微细的。根据(人们的)经验,(它就是)这样。
10.基于(这一原因,微细身并)不由于(粗大身的)毁坏(而毁坏)。
11.而且,(在微细身上,)确实存在着温度,因为(这样说是)合乎情理的。

〖当死亡发生以及身体依旧存在时,即便身体的其他性质,如色等依然存在,温度也感觉不到。然而当身体还活着的时候,温度却可感到。因此,(说)这温度属于不同于人所共知的粗大身体的另外某物是合乎情理的。〗
12.如果(有人)以(圣典曾)否定(人可以从身体中脱出【参见《广林奥义书》4,4,6】)为由(而认为有明知之人不能由身体脱出,)那就不(正确了)。因为(那圣典否定的是从)有身我(脱出)。
13.(认为有明知之人不能由身体脱出是不正确的。)因为(根据)某些(人所传【参见《广林奥义书》4,4,6;《百道梵书》14,7,2,8】,圣典所否定的是从有身我脱出,这是)显而易见的。
14.而且,古传书(也这样)说【参见《摩诃奥义书》12,270,22】。
15.那些(器官等归入)最高(我),因为(圣典)这样说【参见《质问奥义书》6,5;《歌者奥义书》6,8,6】。
16.(得明知之人的个我在梵中成为)无区别的【指个我与梵密不可分,梵我同一】。(这)根据圣句(可知)【参见《质问奥义书》6,5;《歌者奥义书》6,8,6】。
17.(当认识了有德之梵的人的个我要离开时,)在这个我的居处【即心脏】的尖端(产生)光辉。被这(光辉)照耀了(之后,这个我)由于明知的力量,还由于与(作为)从属部分“道的忆念”的结合,受到居于心脏的(最高神的)恩惠,通过(第)一百以上(之物,即通过一百零一个脉管,从身体中脱出)【参见《广林奥义书》4,4,1-2;《歌者奥义书》8,6,6】。
18.(个我从身体脱出后,)跟随(太阳的)光线。
19.如果(有人认为)在夜间(个我)不能(跟随阳光),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只要身体存在,(脉管和光线间的)联系就存在。而且,(圣典也这样)表述【参见《歌者奥义书》8,6,1-6】。
20.因此,在(太阳)南行时(,死的知者也到达太阳)。
21.而且,(关于应死的时间等【指轮回结束的时间等】,)古传书中对瑜伽行者有论述【参见《薄伽梵歌》8.23-26】。这二者【指瑜伽和数论】(在这方面的观点依据)古传书(,但却不依据天启圣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1: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吠檀多】梵经 第四卷 第三章

1.(个我)沿着始于火焰(的道路先进。)因为这(是人们一般都)了解的。
2.(有德之梵的知者之个我)由年(神【印度古代有年神、月神、日神的说法】)至风(界,再由风界至太阳神。这是根据一些奥义书对个我脱出身体后进行顺序的)规定与未规定(作出的结论)【参见《歌者奥义书》5,10,1;《乔尸多基奥义书》1,3;《广林奥义书》5,10,1】。
3.(雨神)伐楼那(位于)闪电之后,因为(二者间有)关联【参见《乔尸多基奥义书》1,3;《歌者奥义书》7,11,1】。
4.(支配火焰等的非人的存在是进入梵界的)引导者,因为(存在着圣典表明这一事实的)标记【参见《歌者奥义书》5,10,2】。
5.由于(始于火焰的道路及在这道路上先进的个我这)二者(都)是无感觉的,还由于这(进入梵界的引导者的存在是可以)确立的【道路本身无知觉,个我离开了身体也变得无知觉,火焰等无知觉。因此,引导者是支配火焰等的非人存在】(,因此,圣典中表明的观点是合乎情理的)。
6.自(到达)这(闪电界以后,个我)由(那)同样属于闪电(界的存在引导)。因为这(是圣典)所说【参见《歌者奥义书》4,15,5;5,10,2】。
7.跋达利(认为,得到明知的个我被引向作为)结果(的有德之梵)。因为向这(作为结果的有德之梵的)先进是可能的。
8.(梵界是应达到的目标,)还因为(圣典中对此有)特别(提及)【参见《广林奥义书》6,2,15】。
9.然而,由于(作为结果的有德之梵与作为原因的最高梵的)相近,这(有德之梵获得了梵的)称呼。

〖由于下梵非常接近上梵,因此,前者使用梵一词(的称呼)不产生困难。所形成的实际情况是上梵自身被称为下梵。这种情况在下述场合出现,即:上梵被纯粹的附属物所限定,并被说成是具有与意和其他创造的特性同一的属性。〗
10.当(作为)结果的(梵界)毁灭时,(个我)与这(世界)的监视者一起(进入)高于这(有德之梵)者。因为(圣典)论及了(此事)【参见《摩诃那勒衍那奥义书》12,3】。
11.还因为古传书(也论及了此事)【参见《枯赫马往世书》12,269】。
12.阇弥尼(认为:得到明知的个我被引向)最高(梵)【此处阇弥尼的观点依据商羯罗的转述】。因为(此处梵一词是在)本来(意义上使用的)。

〖上梵是梵一词的本来意义,下梵则是其次要意义。〗
13.还因为(圣典也这样)表述【参见《歌者奥义书》4,15,5;8,6,6】。
14.此外,(论及)达到(梵的圣句【参见《歌者奥义书》8,14,1】的)含义(与作为)结果的(有德之梵)无(关)。
15.跋达罗衍那认为:不执著象征【指一般事物的名称(名相)等】的(那些)人【即崇拜作为结果的梵的人和崇拜最高梵的人】都趋向于(梵)。因为在这两种场合中并无矛盾。(可分别根据)那意向(进入梵。即:专念最高梵者进入最高梵,专念作为结果的梵者进入作为结果的梵)。
16.而且,(圣典还)显露了(对象征崇拜的结果与对梵崇拜的结果)不同【参见《歌者奥义书》7,1,5;7,2,1-2;7,3,1】。

〖如果崇拜都基于梵,结果怎么能有任何等级(之分)?因为梵是没有那些差别的。与此相应,基于象征的崇拜不可能与其他那些基于梵的崇拜有相同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3 11: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吠檀多】梵经 第四卷 第四章

1.当(个我与最高之光)合一后,其本性就显现出来,因为(圣典中)论及了“由自己(来显现”)【参见《歌者奥义书》8,12,3】。
2.(显现了本性的个我获得)解脱。因为(圣典这样)论述【参见《歌者奥义书》8,12,1-3】。
3.(最高之光就是大)我,因为(这根据此处的)论题(即可得知)。
4.(解脱了的个我在一种与最高我)无区别(的状态中存在)。因为(可以)看到(圣典中有这样的论述)【参见《歌者奥义书》6,8,7;7,24,1;《广林奥义书》1,4,10;4,3,23】。
5.阇弥尼(认为),依据(属于)梵(的形相【指个我摆脱了罪恶、欲望等之后与梵合一的相状】,解脱的个我显现其本性),因为(圣典中有这样的)提示等【参见《歌者奥义书》8,7,1】。
6.奥杜罗弥(认为,解脱的个我)仅依据那精神性(来显现其本性)。因为那(精神性)构成(我的真实)本性。

〖尽管摆脱了罪恶等性质(形相)……,(并显得)似乎个我彼此有差别,然而,它们(实际是)基于虚假的概念,这些概念产生于对纯粹的言词的依赖,……然而,个我的真实本性仅是精神性,因此,解脱的个我应仅仅建立在那个真实本性之上。〗
7.跋达罗衍那(认为):即便如此,(即即便解脱的个我仅以精神性为本性,但)根据(圣典中的)提示,由于(有)前述的性质【指《歌者奥义书》8,7,1中提及的诸性质(形相)】,因而(,此处的叙述)不(存在矛盾)。
8.(解脱的个我)仅根据思维(即可实现见到祖先等希望),因为(圣典中)论及了此(事)【参见《歌者奥义书》8,2,1】。
9.而且,基于这(理由【指仅根据思维意愿即可实现希望之事】,解脱的个我)没有其他的支配者【指个我获得自由,不受约束了】。
10.跋达利(认为,解脱的个我)无(身体和器官,)因为(圣典中)这样说【参见《歌者奥义书》8,12,5;8,13,1】。
11.阇弥尼(认为,解脱的个我可以)有(身体和器官)。因为(圣典)论及了(解脱的个我有)多样性【参见《歌者奥义书》7,26,2】。
12.根据这(理由,即根据存在着证明上述两说的圣句),跋达罗衍那(认为解脱的个我可能有两种【即有身体及器官的个我或无身体及器官的个我】,)就如同(经历)十二日的(祭祀可以有婆特拉祭和阿希那祭)一样。
13.(在解脱状态中,)当身体不存在时,(借助思维实现希望是)可能的。(这)就如同在梦境(中的情形)一样。

〖(在)解脱(状态)中,器官不复存在时,解脱的个我可以仅借助感觉到[即仅借助思维意愿]祖先等的出现来实现其(见到)祖先等的愿望。(这)就如同一个人可在梦中见到他们一样。〗
14.(在解脱状态中,)当身体存在时,(愿望也可满足,这)就如同(在人)清醒(时的情形)一样。
〖(在解脱状态中,当)身体存在(时),解脱的个我当然亦可实现其(见到)祖先等的愿望,即通过其祖先等的出现来实现,(这)就如同(在人)清醒(时的情形)一样。〗
15.(解脱的我有能力)进入(许多身体中),就如一盏灯(能点燃其他灯)一样。因为(圣典中)这样描述【参见《歌者奥义书》7,26,2】。
〖如同一盏灯可以通过其转化的力量[即可点燃其他灯]来表现为是许多(灯)一样,得明知之人尽管是一个,但却可以通过其带有神性的力量变成许多(人),并进入所有身体中去。〗
16.根据归入自身【即熟眠】与合一【即解脱】这两(方面)的观察,(可以断言存在着无差别知的状态。)因为(圣典对此)作了明确(表述)。
〖存在着无差别知(的状态)。据认为,这有时与熟眠状态有关,有时与绝对的解脱有关。
这是怎么知道的呢?
因为(圣典对此)作了明确(表述)。……(《广林奥义书》2,4,12说:)“我作为一个独立的实在出自这些元素,而这些元素的独立性则被摧毁。(达到合一后,它就不再有特别的意识)。”(《广林奥义书》2,4,14说:)“当成为梵的认识者时,一切事物就变成了我。”(《广林奥义书》4,3,19说:)“在那里,当他睡眠时,他不需要欲望,也见不到梦境。”〗
17.(解脱的个我具有种种自在力,)但操作(这一)世界(生住灭的力量则)除外,因为(在圣典论及世界的创造等之处,主宰神被作为)主题,还因为(个我与世界的创造活动等)不接近。
18.如果(有人以圣典对此曾)直接提及【参见《鹧鸪氏奥义书》1,6,2;3,10,5;《歌者奥义书》7,25,2】为由(而认为解脱的个我的自在力是无限的,)那就不(正确了),因为(圣典中)所说的(是:解脱的个我是依靠)居于日轮中的最高主宰神(来获得自在力的)。
19.而且,(主宰神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即他)不(仅仅)居于(日轮等的)展开物中,因为(圣典中)这样论及(他的)存在【参见《歌者奥义书》3,12,6】。

〖最高主宰者并不仅仅居于日轮等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日轮等的)展开物[即可变化的事物]中。他还具有另一方面,即永恒的自由和超越一切变化。〗
20.此外,直接知觉和推理也表明了是这样【参见《迦塔奥义书》2,2,15;《白骡奥义书》6,14;《剃发者奥义书》2,2,10;《薄伽梵歌》15.6】。
21.由于(圣典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标记,(即:解脱的个我)仅(在关于)享受(方面与主宰神)相等【参见《广林奥义书》1,5,20;1,5,23;《乔尸多基奥义书》1,7;《鹧鸪氏奥义书》2,1】,因此(解脱的个我的自在力不是无限的)。
22.根据(圣典)所言,(解脱了的个我)不(会再)回归(到轮回的世界中)。不(会再)回归!【参见《歌者奥义书》4,15,5;8,15,1;《广林奥义书》6,2,15】

〖罗摩努阇注:由圣典得知,有一最高(主宰)者。他的特性是最高的妙乐与善,……他是世界生住灭的原因,他与其它一切存在物在本质上不同,他是全知的……,他被称为梵。……当这个最高主宰者对其信奉者的忠实崇拜[这种崇拜包括每天对他反复冥想,并履行种姓义务等]高兴时,将使这些信奉者从无知的影响下解脱出来(,这种无知由在时间推进中积累的较难克服的业构成),将使他们获得最高的妙乐(,这种妙乐存在于他们对自身真实本质的直觉中)。此后,(最高主宰者)就不再把这些(解脱的个我)推回到轮回的苦难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2-5 18:36 , Processed in 0.0367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