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嘉童抚月

【吠檀多】数论颂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1.如同无所依物的画和无柱等的阴影(不存在)一样,(如果)无无差异,无支持,相亦不存在。
〖如同画无墙(这种)所依物就不能维持一样,如同阴影无柱等就不能存在一样……,(如果)无无差异,即无无差异的细微元素,(相)就不能维持。〗

42.为了神我的目的,此相通过与因及其果的联系,并借助自性的普遍至上(力量),像一个演员一样表演。
〖因即法等;果即升天等。……由于自性对一切事物有至上权威,因此,(相)通过与因及其果的联系而动作。(即自性)决定表现为不同身体的相(的状态)……。如同一个演员进入幕后,(先)作为神出来,接着作为人(出来),后来作为小丑(出来)。细身通过与因及其果的联系,进入子宫,并作为大象、女人或男人出来。〗

43.熏习[即有]可是先天的、自然的和后天的。法等被认为存在于作具[即觉]中,胚胎存在于果[即身]中。
〖先天的熏习是法、智、离欲、自在,它们随尊敬的迦毗罗在最初创造时产生。自然的熏习被这样描述:娑那歌、娑难陀那、娑那多那、娑难鸠摩罗是梵王的四个儿子。这些熏习随他们一起产生……,是因果关系的结果,因而这些熏习被称为是自然的。后天的熏习(存在于)像我们这样(的人中)……。智生于老师的有形身躯,离欲生于智,自在生于法……。它们[即法等]被发现存在于作具中,觉即作具……。果是身体,胚胎等存在于它之中。〗

44.由于法向上;由于非法向下;由于智(得)解脱;由于相反[相反即非智]则束缚。
〖人由于法而向上。向上代表八个区域,即:梵王、世主、天、因陀罗、乾达婆、夜叉、罗刹、鬼神。细身去那些地方。由于非法,(细身)进入动物的身和非动物的身中。……由于智获得解脱,解脱是认识二十五谛。……由于相反(即由于非智)则束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45.由于离欲而回归到自性;由于忧(而有)轮回;由于自在而无障碍;与此不同(的不自在)由相反[即有障碍]。
〖设想一个人具有离欲,但无关于(二十五)谛的知识,那么,通过以非智为先的离欲,产生向自性的回归。在死后,此人回归八本,即自性、觉、我慢、和五唯。他不得解脱,再次轮回。……由于忧而有轮回。
由于自在而无障碍。自在有八种,由细微等构成。借助自在,无障碍产生……。由于不自在,障碍就到处出现。〗

46.这是觉的创造,称为无知、无能、喜、成就。由于德的不平衡的冲突,这(觉的创造有)五十种。
〖无知是疑惑,如当一个人看到一个柱子时,对它是柱子还是人有疑惑。无能的事例是(此人)甚至在很好地观察了那个柱子后,仍不能消除其疑惑。第三种称为喜,如当一个人不想认识该柱子或不想对此产生疑惑时,这样想:我与这(柱子)有何关系?第四种称为成就,如当某人带着快乐的感觉,看到柱子上有匍匐植物或鸟时,获得这是柱子(的知识)。
这样,由于德的不平衡的冲突,就有了作为觉的创造的五十分。这种冲突带有萨埵、罗阇、多磨的不平衡,因而产生了觉的五十分。这些场合萨埵占主导地位,罗阇与多磨是从属的;有些场合罗阇占主导地位;有些场合多磨占主导地位。〗

47.无知有五种;无能由于作具的缺陷而有二十八种;喜有九种;成就有八种。
〖五种无知是:暗、痴、大痴、重暗、盲暗……。无能由于作具的缺陷而有二十八种,它们亦将被解释。
喜有九种,即那些以苦行者中的罗阇为特征的知识。
成就有八种,即那些以苦行者中的萨埵为特征的知识。所有这些都将顺次解释。〗

48.暗和痴的区别是(各有)八种;大痴有十种;重暗是十八种;盲暗亦如此[即盲暗分为十八种]。
〖暗有八种。最终的解体由于无知而有差别。人没入八本之中。八本即自性、觉、我慢和五唯。当没入它们中时,如果此人觉得“我被解脱”,那么这就称为暗。……
痴亦有八。因陀罗等一类的神由于执著于八种自在而未得解脱,而在此(自在)毁灭后,他们又轮转。这就是八种痴。
大痴有十种。声、触、色、味、香、此五(唯)是神的享受对象;五(唯),即声等亦是人的享受对象。因而,大痴与此十相关而生。
重暗有十八种。八种自在和人与神的十种享受对象,共十八种……。与此类似,盲暗亦有十八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49.十一根的损坏和觉的损坏被称为无能。由于与喜和成就相反,觉的损坏有十七种。
〖十一根的损坏是聋、盲、麻痹、失味、失嗅、哑、(手)残、跛、秘结、阳萎、精神错乱……。觉的损坏有十七种。这十七种损坏产生于与喜和成就相反(的状态)。喜有九种。成就有八种。十一种根的损坏与它们[即九种喜和八种成就]的相反(状态)合在一起是二十八种无能。〗

50.喜被认为有九种:四种依内的,(即由)自性、道具、时、幸运(所生之喜);五种依外的,(即由)远离(根的五种)对象(所生之喜)。
〖有四种依内的喜……,它们是(由)自性、道具、时、幸运(引起的)。……某人了解自性,了解自性具有三德或别的什么。如果他满足于自性及其结果的知识,那么他就不能得到解脱,这称为自性(所生喜)。所谓道具(所生喜指):当一个人不理解(二十五)谛时,拿着(苦行者的)道具,以为借助三叉木杖、(水)缺罐……就可以获得解脱。……时(生之)喜的例子是:(当某人想:)啊!我会及时获得解脱的,修习(二十五)谛(的知识)有何用?此喜称为时(生之)喜……。与此类似,幸运(所生)喜是当某人以为解脱将运气获得时(产生的)……。依外喜产生于远离根的五种对象。某人想远离声、触、色、味、香,(因为他)看到它们具有获取、防护、损减、执著和伤害的罪恶。〗

51.思量、声闻、读诵、离三苦、交友、施与是八种成就。先前提到的三种(相状)[即无知、无能、喜]是控制物。
〖思量,如某人可能每天思量:这里什么是真实的?将来如何?什么是最高目的?……由口头教诲得到的知识产生关于自性、神我、觉我慢、唯、根和大的知识……。从诵读,即学习吠陀那样的经典,获得二十五谛的知识和以后的解脱。……为了灭除依内的、依外的和依天的苦,当某人去老师处获得教诲并得到解脱时,就构成了第四种成就。交友,如一人由于从朋友处(获得)知识而得解脱……。施与,如某人帮助圣人时施与住处、药物、三叉木杖、钵、食物、衣服等,从他们那里获得知识并达到解脱……。在成就前的无知、无能、喜是控制物……,如同一头象由一持刺激物的人控制一样,人们也受无知、无能、喜的控制……。因而,(应)离弃这些(无知、无能、喜,只)应追求成就。〗

52.无熏习之有则无相,无相则无熏习之有。由此,形成两种生。(一种)称为相(的生;另一种)称为熏习之有(的生)。
〖无作为觉之生的熏习之有就不能有作为唯之生的相。因为一切相继的身体都是由前生行为的行力获得的。
无作为唯之生的相就不能有熏习之有。因为法等可由细身和粗身的形成而获得。这二者的相互依赖,如同种子与芽一样,不是一种缺陷,因为生是无开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53.天(道)有八种;兽(道)有五种;人(道仅)一种。简(而言之),此即含识物之生。
〖天(道)有八种,即梵王、世主、天、因陀罗、乾闼婆、夜叉、罗刹、鬼神。五种兽(道)是牲畜、鹿、禽、爬虫、不行之存在物。人(道)仅一种。〗

54.在上,创造(中)萨埵居多;在下,多磨居多;在中,罗阇居我。从梵等至柱(即是如此)。
〖在上,即在神的八个区域内……,(创造中)以萨埵为主导。在那里,罗阇和多磨亦存在。
在下,多磨居多,从牲畜到不行之存在物,整个创造充满了较多的多磨。即便在这里,萨埵和罗阇亦存在。
在中,即在人(道)的创造中,罗阇较强。即便在这里,萨埵和多磨亦存在……。从梵至柱,即从梵至不行之存在物。〗

55.在那(三道)中,有智神我经受(由于)老与死(引起的)苦,直到相(身)停止(活动),因而,苦是本质。
〖在天(道)、兽(道)和人(道)中,由年老和死所产生的苦为有智神我所经受,而不为自性、觉、我慢、唯、根、大所经受……。直到相(身)停止(活动),即直到细身停止(活动),细身停止(活动)后就获得解脱,获得解脱就无苦。〗

56.因而,自性的这种始于觉,止于有差别的(五)大的创造是为了每个神我的解脱。(尽管这种创造)是为了另一者的目的,(但却)显得是为了自己的目的。
〖始于觉,止于有差别的(五)大,(即)由自性而觉,由觉而我慢,由我慢(而五)唯和十一根,由(五)唯而五大……。(自性的)努力是为了每个神我的解脱,即为了每个表现为天(道)、兽(道)、人(道中)形成的神我……。自性的行为如同一个人抛开自己的事而作朋友的事。神我则绝不作任何有益于自性的事来回报(自性)。即这(自性)似乎为了自己,(但)实际上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另一者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57.正如为了滋养牛犊,无知的牛乳分泌一样,自性的创造是为了神我的解脱。
〖正如草等被牛吃掉,变成牛乳,滋养牛犊,然后停止(分泌)一样,自性为了神我的解脱(而发生作用)。因而,在无智的(自性)中有活动。〗

58.正如人们为了满足愿望而从事活动一样,未显为神我的解脱而活动。
〖正如具有某种迫切愿望的人们为实现这一愿望而从事活动一样,亦即(如同)以出入形式出现的活动在取得成就后就停止(一样),自性为了神我的解脱,在实现了神我的目的后就停止发生作用。神我的目的有两种,一为对根的对象如声等的享受,另一为认知德[即自性]与神我的区别。〗

59.天如舞女向观众显露了(本来面目)后不(再)起舞一样,自性向神我展示了自己后,亦停止(活动)。

60.慷慨的、具有(三)德的、无(自身)目的(的自性)以多种方式施恩于无三德的、不回报的神我。
〖自性以多种方式施恩于不能回报的神我。以什么方式?以使自己转为为天(道)、兽(道)、人(道中)的形态(的方式;以使自己转变)为喜、忧、暗(的方式;以使自己转变)为以声等为表现形式的根的对象(的方式)……。如同一慷慨之人施恩于所有人,但却不要回报一样,自性也不要任何回报地实现神我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61.在神我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比自性更娇柔(羞怯),由于它(意识到)“我被看见”,(因而就)不再出现在神我的视野(之内)。
〖“我被此神我看见了”,自性这样想后就再也不把自己显露在神我之前了。即:对于神我来说变得不可见了。这样,(自性的)较为娇柔羞怯的特性得到解释。〗

62.因此,神我不受任何束缚,不解脱,也不轮转。(由于)自性是各种(创造物)的依托体,(所以它是)轮转的,受束缚的和解脱的。
〖神我是不受束缚或解脱的,它亦不轮转。因为仅有自性存在于许多形态中,即存在于天(道)、人(道)、和兽(道)的形态中,这(自性)以觉、我慢、唯、根与大的形式被束缚,或解脱,或轮转。〗

63.自性以七种形式自己束缚自己。为了神我,此同一(自性)以一种形式使自己解脱。
〖法、离欲、自在、非法、非智、爱欲、不自在,这些是自性的七种束缚形式。通过这些,自性自己束缚自己。这同一自性要实现神我的目的。(它)通过智慧一种形式使自己解脱。〗

64.通过修习(二十五)谛,产生非我,非我所,因而无(我)的知识。(这种知识)由于无误,(因此是)纯净的和绝对的。
〖通过对二十五谛的静虑的修习,……在神我中产生这样的知识:非我,即我不存在;非我所,即此身不是我的,因为我是一物,身是另一物;彻底的无我,即自己摆脱自我。这种知识是彻底的……,即只有这(知识)是解脱的因,没有其它东西(是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14-7-15 07: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65.由于此知识的影响,(自性)停止创造,并失去七种形式。神我犹如一个观者,静观自性。
〖由于此种纯净和绝对的知识,神我观看自性,……犹如戏剧的观众从其座位上观看女演员一样……。什么样的自性?它停止产生,即停止(产生)表现为觉、我慢(等)的结果……。七形式,(即)自性束缚自身的法等七种形式。〗

66.一个[即神我]漠不关心,因为(觉得)“我已看到”;另一个[即自性]停止(活动),因为(觉得)“我已被看到”。尽管还存在二者的结合,但已不存在创造的动机。
〖绝对和纯净的神我,如同戏剧的观众一样,(由于)“已看到”而漠不关心。作为所有三(道)的唯一和主要因的自性由于感到“我已被(这神我)看到”而停止(活动)……。尽管有它们[指自性和神我]的结合,但已无创造的动机,因为创造实现了它的目的。创造的目的有两个:一、领悟根的对象,如声等;二、领悟德[即自性及其创造物]与神我间的区别。〗

67.由于获得了完美的知识,因而法等就达到了(使自身)不成为因(的状态,但)由于过去行力的影响,(神我)犹如(带有推力的)轮子的旋转一样,仍然具有身体。
〖尽管获得了二十五谛的完美知识,但由于过去行力的影响,瑜伽行者仍然具有身体,……如同一个陶工,在使轮子转动后,通过把泥放在轮子上来制造罐,在制成罐后,不再顾及轮子,但轮子由于先前的推力而继续旋转……。当法等不再是产生因时,由于过去的行力,神我依然具有身……。在过去的行力耗尽后,身体就灭了,并产生解脱。〗

68.当与身体分离时,当自性由于实现了目的而停止活动时,(神我)就获得了确定的和最终的独存。
〖由于法与非法产生的所有动力的毁灭,在与身体分离及自性停止(活动)后,(神我就获得了)确定的,即绝对的,最终的,即无障碍的解脱。〗

69.此(用于)神我目的的奥秘知识,是由大仙详细阐述的。在此之中,存在(物)的生成、持续和解体(问题)被探讨。
〖神我的目的是解脱。为此目的,这一奥秘(知识)……由大仙,也就是迦毗罗所全面阐明。在此之中,……生成、持续和解体,即存在物――(自性的)产物的产生、表现、消失(问题)被探讨。〗

A.此至高至上的(知识),是贤哲由于慈悲而传给阿修利的,阿修利又(传)给般尸诃。通过这(般尸诃,此)体系广为流传。
B.此(体系)由信徒(代代)相传至圣明的自在黑,他完全理解了真理,并用圣(颂)加以归纳。
I.由此七十(颂所论述的)主题是全部《六十科论》的主题。(此中)无解释性的叙述,并省略了对相反观点的讨论。

数论颂 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2-5 17:54 , Processed in 0.035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