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10-30 23: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哭泣的教民
有个教民服务于教长。教长诵经、祈祷,他也随着诵经、祈祷;教长哭泣,他也哭泣;教长微笑,他也微笑。一次,在他模仿教长哭泣完毕,走出院时,另外一位教长的教民追了上去,向他说道:“兄弟啊!你在哭泣之前,为什么不问一问教长哭泣的原因,便跟着他哭了起来?你可知道:教长已经有三十余年一丝不苟苦修的历史。在他苦修的道路上,曾穿越过羊肠小道,横渡过波涛汹涌的大海,翻越过狮豹成群的草原。不论他的哭泣,还是微笑,都有深刻的含义,你能够领悟吗?”停顿了一下之后,又说:“希望你能反复诵读先知穆罕默德的圣训:‘大地让我有这些经历。’就是说不要单纯地模仿,而要经历教长苦修的艰难过程。这样你的笑和哭,便有了真正实在的意义。”
有个朋友说得俏皮:
听见的笑一次,听不见的笑两次。
第一次完全以他人为榜样,
见到他人大笑,他便模仿。
耳聋的看他人笑,自己也笑,
对于笑的原因并不知道。
笑后,他才问笑的原因,
之后,又会笑得十分开心。
模仿者正像耳聋的人那样,
不知其中有何秘密保藏。
作为人,不要进行单纯的模仿。他人的哭泣和微笑,必有他人的原因。学习他人,是指学习其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顽强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行为。这也如同耳聋者的笑一样,只有了解了值得发笑的原因之后,才可能笑得十分开心。
朱哈和送丧的孩子
有个孩子匍匐在父亲的棺木前捶胸顿足地哭泣道:“父亲啊!他们要把你抬到什么地方去啊?他们要把你埋在地下呀!那里地方狭小,没有毡毯,也没有席子。夜里不见光亮,白天没有烤饼,甚至闻不见任何食品的气味。你的房间没有门,也没有屋顶,任何光亮也不能透进。那里连水井也没有,更没有客人前来作客,没有邻居的相助。人们曾争相亲吻你的身体,但现在将把它送入狭窄幽冥的小屋,那里见不到任何颜色。”他如此列举着墓穴的特征,眼里不禁血泪滚出。
朱哈是个喜欢开玩笑的孩子,慌忙对父亲说:“爸爸!向真主起誓,他们是要把尸体抬到咱们家呀!”他的父亲说:“不要说傻话!”朱哈说:“亲爱的爸爸!您听听他所说的房子的特征。这些特征多么像咱们家的房屋:没有席子,没有灯光,没有食物,房屋没有像样的门窗,屋顶也不牢固。”
不能只是比附成百的表面特征,
而该超脱,从表面透视到深层。
假如心灵的房屋暗淡无光,
是因为没有见到伟大太阳的光芒。
朱哈将自己家房屋与墓穴相比,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朱哈家的房屋是建在大地上,尽管房屋里面黑暗,但外面却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墓穴则不同,它本身就建在地下,永远与太阳,与人世隔绝。这件事也可用来比喻灵魂世界。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黑暗,便如灵魂世界的墓穴。在他的心中,没有阳光照进,也没有门窗、没有院落,四周密不透风。应把自己看作时代的尤素福(1),跳出深井或监狱吧,去追求光明!或者像优努斯(2),即使葬身鱼腹,也仍保持对真主的虔信,最后仍能从鱼腹中跃出。须知,暂时的忍耐,是获救的钥匙。忍耐犹如一座天桥,天桥的彼端便是天国。
注:(1)尤素福,《古兰经》人物,伊斯兰教使者之一。他曾先后被推入深井和被投入监狱。后都被救出或逃出。
(2)优努斯,《古兰经》人物。曾葬身鱼腹,后因呼求真主而获救。这里“优努斯”喻灵魂,“鱼腹”喻肉体。
摇铃鼓的孩子
一个农户家的麦子成熟了,为了避免鸟儿的糟蹋,便让孩子去看青。父母为他准备了一个铃鼓,告诉他当看到鸟儿飞到麦地来的时候,便摇起铃鼓,让响声吓跑鸟儿。孩子便按照父母的话去做,鸟儿都吓得不敢再来。
一天玛赫穆德(1)苏丹率大军经过这里,并下令安营扎寨。军中有头双峰骆驼,驮着帝王的大鼓。大鼓不时地响起,指挥大军的行进。这时骆驼竟然进了麦地。孩子急忙拿起铃鼓来摇动,想赶走骆驼,但却完全徒劳。
智者在旁言道:摇铃鼓顶什么用?
那骆驼早已习惯帝王的大鼓之声。
小孩玩的铃鼓对骆驼算得了什么?
它背上驮的大鼓可以铃鼓响得多!
铃鼓是一种工具,任何工具的使用都有一定的范围,小孩子的铃鼓只能用作吓唬小鸟,是吓不走骆驼的。其实不只是工具,其他各种事物又何尝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此事应这样做,却不适用于彼事。彼时的道理,到了此时,可能就不再适用。因而道理一定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讲明。
这里的两种鼓也可以用来比喻心灵。诚信者可把自己的心灵比作灾难大鼓,敲响它,是为到寂灭(2)时,能把生命献上。诚信者无须鼓噪、炫耀和弄虚作假。“你们来吧!”这是对诚信者的发话,“来听我宣读你们的主所禁戒你们的事项:你们不要以物配主,你们应当孝敬父母;你们不要因为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你们和他们;你们不要临近明显的和隐微的丑事;你们不要违背真主的禁令而杀人,除非因为正义。他将这些事嘱咐你们,以便你们了解”(3)。穆圣训言:只要来世报偿,今世必然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如果施舍能够换来百倍的回报,为求厚报,定会爽快地掏腰包。对于这一切,诚信者都须遵照执行。
注:(1)玛赫穆德(公元971~1031),伽色尼王朝(公元962~1186年)的著名国君。
(2)寂灭,又称“无我”,亦即“情愿的死亡”。伊斯兰教苏非派认为,通过净化灵魂,彻底摆脱世俗利己的意志和欲念,便可在沉迷于安拉的过程中丧失自我,达到与主合一的境界。
(3)《古兰经》6:151。
诗人和国王
一
有个诗人写了一首颂赞国王的诗歌,当拿给国王看后,国王非常满意,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赏给他一千个金币。
有个大臣说道:“国王啊!一千金币太少,一万才合适。这样可使他心满意足,又可表明陛下的慷慨,何况他诗歌写得确实出色。”大臣还旁征博引地讲了一堆道理,终于说服了国王。国王赏赐诗人一万金币和一件荣誉长袍。诗人万分感激。
后来有人告诉他:劝说国王赏赐他一万金币的大臣,名叫哈桑。他是十分可敬的人。为此,诗人又写了一首赞颂他的长诗,并且特地送到他的家里。在诗中亦提到国王,感谢他的慧眼赏识和慷慨嘉奖。
二
几年以后,诗人花光了国王的赏赐,又穷得一无所有。忽然想起了数年前从国王处得到的丰厚的赏赐。于是又来谒见乐善好施的国王,打算再写一首赞颂国王的长诗,以便以此换取国王慷慨的奖赏。
诗人在自己的新诗中,对国王的恩德表示衷心的感激――他的布施将与世长存等等。这首诗歌同前一首一样,真是珠圆玉润,优美感人,果然再次打动了国王的心。国王同上次一样,说:“赏赐他一千金币。”
然而,上次那位大臣已经辞世,由新的一位大臣接替了他的职务。这位大臣与前一位完全相反――以吝啬代替了慷慨,而且心肠十分冷酷。他向国王谏言道:“国王啊!我们的开支非常庞大,对于一个诗人,不必赏这么多金币。我只用这个数目四十分之一的金币,便能使他心满意足地离开这里。”国王接受了他的建议。
这种事我是内行,就交给我来办,
他就是一团火,我也能让他变成冰山。
即使他具有从平地飞到天上去的本事,
见了我也施展不开,软得像一摊稀泥。
大臣吩咐那诗人回去耐心等待。然而,这种等待竟是遥遥无期。几年时间的等待使得诗人疲惫不堪。他向大臣说:“若不给我金币,就请坦然相告,让我断了此念头,去另想办法。”然而,得到的回答仍是:“还须继续等待。”
又隔了很长时间,大臣给了他一千金币的四十分之一。他非常惊讶:“为什么上次的赏赐是那么丰厚,而这次却是如此少得可怜?”
人们告诉他:“这是由于那位慷慨的大臣已经告别了红尘。他走了,同时也将高尚的品德和慷慨的为人带走。接替他的人所想的就是如何克扣国王对下属的赏赐,将其装进自己的腰包。”
他问:“这位大臣叫什么名字?为何这样大胆?”
他听到的回答是:“他的名字与原来大臣的名字一样――叫做哈桑。”
两个人的名字相同,品德却有天渊之别:一个慷慨得使人人得到惠泽,另一个吝啬得使人人都变成了穷光蛋,最后,养肥的只有他自己。
卑鄙大臣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国王的仁慈。
穆萨曾对法老(1)诚恳地劝告,他的忠告是那么亲切、动人和真挚,就是石头听了也会流出香甜的乳汁。因而法老开始表示愿意听从他的指导。可是当法老召来大臣们商量时,一个品德卑劣的大臣却对法老说:“陛下本是高贵的一国之主,怎么能听那穷鬼的哄骗,当卑贱的奴仆?”这一番话,就像射石机发射出的石子,击中了法老脆弱的心房。穆萨对法老的循循善诱,用去了一百天的时间,卑鄙的大臣却在一夕之间,将它彻底破坏。国王有这样的大臣真是不幸,最后他们两人都将坠入火狱之中。
生命犹如国王,理智犹如他的大臣。如果理智邪恶,会把生命引向堕落和迷失。理智的天使若是变成了哈鲁特(2),将教给人们各种离奇魔术的秘诀,把人们引向罪恶。
理智关注的是末日的审判。为了这最终的结果,不惜付出的巨大的代价,就像采摘玫瑰时,宁可受到尖刺的折磨。这玫瑰即使在秋天也不会枯萎凋败,愿它远离嗅觉失灵的人,永远盛开。
注:(1)法老,埃及统治者的称呼,即国王之意。
(2)哈鲁特,《古兰经》中天使名,与玛露特同为教人魔术的两个天使,因犯罪被贬到地上,囚禁在巴比伦的深井中。
求爱者
某情人约求爱者前来共度良宵。求爱者来后,竟然掏出过去写的情书,对着情人念了起来。信中百般地赞扬情人,并详尽叙说离别后自己的烦忧和思念。情人十分惊奇:我现在就在你的身边,你本应使我感到幽会的甜蜜,然而,我听到的却只是你离别后的忧苦,体会不到同你幽会的情意绵绵。看来我已不是你意中人,我们的情缘已到了尽头,该是分手的时候了。
对我的爱应以专一的形式对待,
但是这样纯真的爱已不复存在。
看来你的爱情并非全部而唯一,
表现出来是徒有形式的三心二意。
爱情必须是真心的,因而所表现出来的就应是唯一、专一、始终如一。当爱情失去真心的时候,念诵任何的情书也不能掩盖内在的虚伪,必会被敏感的情人所察觉,最后两人以分离告终。
对于真正的情人,无须再寻觅。“他是前无始后无终的,是极显著极隐微的,他是全知万物的。”(1)他是状态的主人,不为其左右,时间岁月乖乖地听他摆布。当他发号施令,状态当即执行。只要他愿意,可令死亡变得甜美,让荆棘化作长寿花。追求真诚纯洁的苏非乃时间之子,受时间约束,正如受父亲的限制。名副其实的苏非沉浸于真主之光,自由自在,没有时间的框框。他所浸沉的光芒,无所谓产生,谈不上生和被生,只属于神明(2)。活着就要为纯真爱情孜孜以求,否则,你将成为时间的阶下囚。不要只看自己的美与丑,更要关注自己的所爱和所求。先生啊1不要自视软弱或渺小,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品德和情操。渴望成功者,要孜孜不倦地求索,为了追求知识的甘泉,不能害怕困苦和艰难。只要执著,自然能够越过一切障碍。寻道者啊!这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只要执著加谦恭,最终你会看到情人的面容。
注:(1)《古兰经》57:3。
(2)《古兰经》1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