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查看: 2997|回复: 0

解惑--“观照”??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15 21: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抛弃自我的时候,你将会明白这一切所说的 [s: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15 21:4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眼见或所在的“内里”,“外部”的每一点,在本质上都是一个“真我”。它们彼此等同,在不同的位置,组成了“游戏”中的平衡。这每一点,都是一个真实,唯一的内在。就是佛教说的“不分别”。
因为分别在心不在人,物,境。以分别心所看出的一切,“内里”和“外部”,包括这个观察者——“私我”——物理,情感,逻辑,心念的我,都在外围。
以私我融入大我的海洋,体会人,物,境,神,美赫巴巴,都是“真我”的不同展现。体会既使每一个弱小的,邪恶的和“我”毫无分别,既使每一个强大高尚的和“我”毫无分别。体会我们是所有二元性质,特征的载体,却不是性质,特征的本身。超越冷漠和怜悯,一种平等博大的爱油然而生,并且“我”就身在此爱中。
每一个个体都在每时每刻,在自己的轨道上,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这么爱着。并以各自的道路接近所爱。
因此,理解各自不同的需要,却不执著于短暂的结果。
即使在每一粒尘埃,每一朵花朵里,都看到神的容颜,“我”的容颜。如同最初,我们彼此从未分离。
这个道理在理解力上比较容易达到。如同悟道以后还要“证道”,以“真我”去亲证,“默默地观照生命的展开,以达到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是我个人不完整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16 10: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照。。。回到中心。。”

我以前一直按照奥修的静心技巧来“观照”,在那种观照的情况下,很容易警觉,比较稀少的是观照到“愤怒转化成慈悲,愤怒就是慈悲”,当然,这只是情绪方面所体验到的能量的观照。

观照的开始,无论在行动上还是思想上,人开始警觉到内外发生的这一切。我个人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觉察到自己的愚蠢。


自从看到巴巴的奉爱瑜伽以后,我所体验到的是,在想念巴巴的时候,尤其是睡觉前的思念,很容易把观照带入,肚脐的附近。人体的中心。我目前所体验到的只是这些。或许这才算只是开始。或者这连开始都不是。

因为,巴巴在语录中已经把灵性道路上的过程都已经描绘。 [s: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19: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 [s:13]  [s:13]  ---谢谢各位。
可能比较深奥,复杂。应了老话;道可道非常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发表于 2008-1-18 07: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鼓掌[s:13] 谢谢正兄的问题和各位的心得分享。

两天电脑连不上网,再回来有些恍如隔世。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06年在美拉扎德,我曾问埃瑞奇的弟弟美赫文·杰萨瓦拉,“您是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想巴巴?”

他的回答大致意思是:“我努力这么做,但不是完全做得到。比如我对你说话时,想的是要说的话。但是在你对我说话时,我一边听,一边想巴巴。”

不过,他谈话的内容都跟巴巴有关,这也是在想巴巴啊。

“观照(witness)你的内里和外部所发生的一切——那仅仅是生活的外围,并且回到中心(Center)——即我所是。”——我的理解比较简单:平日我们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随时随处想巴巴,随着外在的眼见耳闻等,脑子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但也可以以此为起点,训练自己的觉知力,一意识到注意力在身外的事物和内心的念头上,就立刻撤出,把心思拉回到巴巴那里。

甚至可以用联想式的方法,将分散心的外物转变成忆念巴巴的途径。比如早晨散步,看见跑在前面的爱犬,就想巴巴的爱犬马斯坦,想巴巴对动物的爱。吃饭时想巴巴喜爱的米饭豆糊。“正如你看见周围的这个世界帮助你想念神,你的每一个行动也同样帮助你想念我,同理,当心灵通过想念我而越来越敞开时,最终心灵将在一切万物里荣耀大师。”(参见http://www.meherbabachinese.com/view.php?tid=72&id=201

慢慢地,意识自觉不自觉地越来越集中于美赫巴巴——真我;直到没有外在提示,巴巴也会主动来提醒我们,他的某句话,他的幽默,他的严厉,他的受难;直到我们的有限意识逐渐地与他的无限意识合一,我们的人性被一点点地吸入他的神性。

补充一点:“观照”和“回到中心”让我联想到戈杰夫的“自我观察”和“自我纪念”。而且由于“观照”和“回到中心”是巴巴通过门徒传递给我们的,我感到这个方法的背后是阿瓦塔美赫巴巴的巨大慈悲和恩典。诚心地练习就可得到巴巴的帮助加持,特别是在目前这段无比珍贵的阿瓦塔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0: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田老师有问必答。 [s:22]   

由于我们的个体性。决定了我们走向巴巴的路,方法都各不相同。

你说的很通俗,实用。我完全能理解和接受。因为我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一些方法(目的只有一个;进入巴巴。念记巴巴)。和你提到的很相似。只是有些可“一心二用",更多情况下还不行。

你说的给了我很多启示。每人的能力,起点是不同的。应结合自身环境找到适合的方法,具体到吃,喝,行,卧。
还需要自己的努力爱者们的互助。在爱之道上大家相伴而行---特别是在目前这段无比珍贵的阿瓦塔时期。
[s: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发表于 2008-1-20 08: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爱之道上大家相伴而行---特别是在目前这段无比珍贵的阿瓦塔时期。”

还让我想起巴巴的重要讯息:

你们任何人都没有任何的理由担忧。巴巴过去,巴巴现在,巴巴将永恒地存在。外部关系的割断并不意味着内在联系的终止。将外在联系保留至今,完全是为了建立内在的联结。现在是系缚在内在联结链上的时候了。因此外在的接触已不再必要。通过服从巴巴的命令,就有可能建立内在的联系。我把全部的祝福赐予你们,以强化这些内在联系。
我始终和你们在一起,我并未与你们分离。我过去,现在并将永远与你们同在,正是为了促成这个证悟,我才割断了外部的联系。这将使所有的人能够通过内在的联结相互系缚在一起,从而证悟真理
。”

我有时琢磨“这将使所有的人能够通过内在的联结相互系缚在一起,从而证悟真理”的含义。各位有何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20 17: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照(witness)你的内里和外部所发生的一切。-----------回到中心(Center)——即我所是。



通过手段(或称技术)--------------------------------来达到目的。


--------------------------------------------------------------------------------------

在任何领域所表现的杰出能力都是我的礼物。但最大的一个礼物乃是观照的能力,默默地观照生命的展开,以达到我。在高度的观照中,对‘所是’的接受是无抵制的;我的回应因而变得深奥。你只需要观照,这本身将把你更近更深地带入我的在,

上面的这段话我的理解:观照是默默的面对与接受,是由下而上的运动;当体验大爱时,爱是由上而下的(是恩赐);从而来修正下一步的目标。

以上只是个人的肤浅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60

帖子

33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4
发表于 2008-1-22 14: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逸香,你的“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譬喻很形象。

也许爱之道就在于这种爱者与至爱的互动。最近读《听着,人类》,看到巴巴的这段话,很喜欢:

‘有了对神的爱和信的充分作用,进步会更加实际和愉快。这预设了与神的暂时和表面分离,以及与神合一的渴望。这种与神的临时和表面分离,反映在苏非教概念里,即“一切皆来自于上帝”(Hama az Ust)状态和“一切皆是为了至爱上帝”(Hama Doost)状态。

在上述两个概念里,个体都认知到他与神的分离仅仅是暂时和表面的,他试图通过吞噬一切二元的强烈的爱来恢复这个失去的一体性。上述两概念之间的唯一区别是,遵从“一切皆是为了至爱上帝”的人,满足于至爱上帝的意志;在“一切皆来自于神”概念里,他什么都不渴望,除了与神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08-1-23 1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s:13]  [s:13]  [s:13]  [s:13]  [s:13]  [s: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2-5 14:51 , Processed in 0.03704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