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查看: 2995|回复: 0

彼得谱曲的大师祷文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09-3-9 11: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田心提供的歌曲地址 [s: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09-4-1 17: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s:13]  [s:13]  [s:13]  [s:13]  [s:13]  [s:13]  [s: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09-4-5 2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头一次听到为祈祷文写的曲,还是流行摇滚乐队,真没想到。
赞叹中  [s:13]  [s:13]  [s:13]
谢嘉童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0
发表于 2009-3-9 11: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mv]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zY4NDEwMDg=/v.swf[/wmv]

在60年代的英国乐坛以“甲壳虫”乐队为发端的摇滚乐新时代里可谓群雄并起,争奇斗艳。除了“甲壳虫”和“滚石”乐队, 最有个性,也最引人争议的就是“谁人”乐 队(The Who)了。 “谁人”乐队于1964年在伦敦成立,它 的4位成员是:罗杰·达尔特瑞(Roger Daltery)主唱;约翰·恩特维斯托(John Entwistle),贝司手;凯思·莫恩(Keith Moon)鼓手;彼得·汤谢德(Peter Townshend)则是乐队的核心人物,是吉它演奏家 和词曲作家。
  在乐队生涯的数年中,经理人换了数届, 乐队名称也相应换了数次,而乐队成员却始 终如一,配合默契。在两位经理人凯特伯兰 特和克里斯坦普的先锋创意下,乐队正式定 为“The Who”,逐渐确立了“布兰顿之声” (A Sonic Brighton)的音乐风格,以音色 异常嘈杂喧嚣的个性特征立于乐坛。 1965年,乐队凭藉一曲《I can't Explain》登上了英国流行歌曲排行榜,之后的 几张专辑《My generation》,《The Who's Sell Out》以及《Magic Bus》都取得了成 功。The Who 对摇滚乐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 在于他们创作并主演的摇滚歌剧《Tommy》, 它开创了流行艺术更为广泛的领域。当1967 年这部歌剧在纽约上演时,立即引起了人们 的关注。
  在以后的蒙特利尔摇滚艺术节上, 它可谓出尽风头。 70年代,The Who 作品不断问世,但在 专辑《Who Are You》推出仅1个月后,凯思 莫恩由于服用过量麻醉剂身亡,这给乐队蒙 上了难以消减的哀伤。乐队难以重振昔日雄 风,在1982年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巡回演出后, 乐队成员各奔东西,离开了这个曾带给他们 辛酸和荣耀的团体。
  组建时间: 1964年
  解散时间: 1983年
  国 籍:英国
  专 辑:
  My Generation: Deluxe Edition、Ultimate Collection、Live At Leeds、BBC Sessions、Best Of、It's Hard、Face Dances、Live At The Isle Of Wight Fest等。
  谁(The who)乐队
  谁乐队由4人于1963年组成,核心人物是彼特•汤申德(Peter Townshend,生于1945年,作词作曲兼吉他手)。他们以反叛的形象、演奏硬摇滚赢得观众的喜爱。他们把布鲁斯和摇滚乐的强劲力量与自发的极端主义和几乎反对一切的倾向结合起来。他们酗酒、吸毒、说脏话,表演作风无法无天。演出时,总是要把声音的分贝提高到震耳欲聋的地步。1965年,在一次音乐会中,作为他们疯狂行为的高潮,汤申德捣碎了他手中的吉他,而鼓手凯思•穆恩(Keith Moon,1947年出生)接着也敲烂了他的架子鼓,引起了观众的狂热反应。自此以后,每次音乐会上他们都这么做,一直保持到1978年穆恩因服毒过量去世为止。1969年,"谁"推出一部90分钟长的摇滚歌剧《汤米》(Tommy)引起了极大地轰动。

The Who是英国团,不知怎地,我总是对英国团有额外的好感。或许因为这些喧嚣的乐音是来自一个败落的帝国,那夕日余晖的残照, 会让你生出一种悠远的情绪--这种情绪让即使只有十九岁、在台上 砸着吉他的Pete Townshend,眼眸深处也已经染满了世故的忧伤。他知道世界是苍老的,然而他不能不以青春的肉身去对抗这个世界。那忧伤的眼神,是血液中父祖累积下来一代又一代衰残的记忆,没有出路。

Pete Townshend是The Who的灵魂人物,负责绝大多数的词曲创作。 打从The Who刚出道的时候,Pete Townshend最早的那些作品,就已 经漫溢着这样的无出路的情绪。The Who从来就不是一个欢快的乐团 ,他们会耍宝、会唱青年人的糗事、Pete偶尔也会在歌词里编出奇想天外的剧情,但他们从来都不是欢快的。

Pete Townshend一直是个愤世者--即使到了2001年,依旧如此。而 你若从1964年一路听下来,你会跟着这个乐团从少年走到壮年,从青 春期的叙事诗听到前中年期的陷溺与惶惑。The Who的音乐,不管结构多庞杂、野心多雄大,那壮伟的、轰轰然的音墙背后,其实永远暗藏着一张寂寞、脆弱的男性的脸容。没有出路。在The Who By Numbers (1975)这张可能是他们最诚实的专辑里,Pete Townshend唱道︰「喝再多的酒,我仍没有出路,没有出路」。即使已经登上摇滚乐坛至尊无上的宝座、拥有数以百万计的歌迷、赚饱了十辈子花不完的钱、和成千上百的groupie做爱,仍然没有出路。而且你听得出来,The Who 的超级巨星地位愈崇高,Pete Townshend就愈不快乐。

若是没有拜Meher Baba为师,Pete大概早就自杀了。事实上他早在1970年就精神崩溃过,差点步入Brian Wilson和Syd Barrett 的后尘。Baba的教导让Pete Townshend没有掉进自毁的深渊,也让他 更愿意在歌词里探索人的灵性,探索更多抽象的概念。

于是,和同时代的Led Zeppelin(以及其它八百万个吵闹乐团)不同, 在The Who的摇滚乐里,性从来都不是核心主题。The Who甚至没有留 下什么性感的情歌,Pete的情歌总是充满了辩证的思惟,像是在对爱
情这东西定量定性、寻找一种新的言说的角度,而非官能的渴欲。

不消说,Pete Townshend也对七○年代热极一时的黑魔法、巫术、撒 旦教之类主题毫无兴趣。他是以Baba麾下的修道者自居的。The Who 的歌展现的堕落与苦痛,是人生的实态,不是Doors的诗句中弒父恋 母的象征主题,更不是Rolling Stones沾沾自喜地宣扬着的邪恶性冒 险,或者激进的政治宣言。Pete Townshend一边过着嗑药酗酒纵欲的 生活,一边又在脑海中勾勒着宏大的巨构,企图让摇滚乐描绘出人性 和灵性的极致。这两股相冲的力量,一上一下地拉扯着他,于是The Who的音乐有时拥有一股澄澈透明的力量,像云破处流泻而下的阳光 ,有时却又塞满了自毁自弃的怨忿,像碎了一地的空酒瓶。

和同时代满腔热血、相信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的乐团不同,Pete Townshend压根不信嬉皮那一套。1969年的Woodstock音乐会,The Who 上台正要开唱,激进政治份子Abbie Hoffman窜上台,抢过麦克风对着底下的五十万青年大声呼吁政治觉醒的重要,Pete Townshend只臭 骂了一句“Fuck off my fuckin' stage!”就用电吉他把可怜的Hoffman 一家伙K到台下去,差点让Hoffman摔成脑震荡。1971年,革命仍在
继续,Pete已经嗅到了腐臭的气味。在Won't Get Fooled Again里, 他愤怒地写道︰「那些以前自称左派的家伙,现在又跑到了右派... 见过我们的新老板吧,他跟以前那个老板没有两样!我不会再被骗了」


彼得唱的给巴巴的歌曲片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3ARM_OQI&feature=related

彼得作曲演唱的《大师祷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ZkIdo55oUw&feature=relat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5-2-5 17:59 , Processed in 0.03621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