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朝圣者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美赫巴巴
查看: 4645|回复: 0

夕阳阅读日志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发表于 2013-2-28 15: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2-28 15:51 编辑

2013-1-10  遇见美赫巴巴

二0一三年一月六七日间,史威登堡群内一网友jean,突然向我推荐一个意识内化瑜伽网站。教授老师为夕阳老师。在他的博客里看到了《淘气的小鸡》一文,甚奇之。遍寻美赫巴巴之作,快读一面。其文也,乃神学究竟之说,大有可与七大缘起论相发明者。我又遇见一位大圣人矣。美赫巴巴,是上天因我近三年修学,所赐之最大礼物也。凤仪后,又见斯人。
冯达庵,王凤仪,美赫巴巴对比。王凤仪善人道将七大缘起论运用于日常生活,带我走过第一大阿僧劫。美赫巴巴的神学,将给我在第二大阿僧劫末及第三大阿僧劫提供参考。另外,美赫巴巴出现,让我彻底地走出了对佛法执着,而与一切平等相应。宗教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成为事实。
宗教之二大系统:
神学的阶段:多神教(如希腊罗马)、基督教(人神二分,权教)、伊斯兰教(过渡阶段,开权显实)、印度教(以实摄权,我是谁,彼即大梵)。神爱之路。他觉,信爱、臣服为本。
儒释道:儒家、道家、佛家(人、天、出世间),瑜伽之路。自觉,智慧,觉悟为本。
佛家之密教使神学与儒释道合流。则神学中的印度教,亦摄神爱与智觉为一体。故宗教的统一,印度教、佛家立场更为殊胜。
王凤仪:1864~1937
冯达庵:1887~1978
美赫巴巴:1894~1969

美赫巴巴神学:一个问题,一个答案
美赫巴巴把一切学问归结为一个问题一个答案,与吾治学甚契。一个问题者:我是谁,一个答案者:我是神。此与冯达庵大师将全部佛法归结为:众生世界起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形上学要点:

神的十种状态:

法界一级二态:神在超越超越态、神在超越态
枢纽一级:创世点
现象三级:心体、精体、浊体。

七个意识层面与七层天堂:其中实在对应第七层,心体对应五六二层,精世界对应一二三,四在精心之间。

人生三大阶段:
本来状态
内外各七层进化,成神,人神结合而完满;
度人成为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5: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2-28 15:57 编辑

2013-1-23 美赫巴巴文选(完美大师的三个特征)

完美的特质(万物合一与爱、喜乐与平静、不器之才)

有位弟子问有没有识别完美大师的可靠方法,美赫巴巴解释说:
“一个普通人也许不能满意地辨别直到第六层面的不同的灵性成就阶段。他也许能够知道这些灵魂是高级的,却不知道他们所达到的具体层面。不过,当一个真诚而耐心的真理求索者接触到一个灵性上的完美者时,他会观察到一些与内在灵性完美浑然不分的外部标记。

“最重要的标记有三:首先,完美不仅是“与神为一”,而且还是对“万物一体”的持续不断的体验。完美的大师持续地,一刻不间断地,体验并证悟其大我即万有中的大我。这种内在体验客观地体现为这样一个人自发地感受和表现的对一切造物的爱。没有任何事物可吸引或排斥他。善与恶,圣人与罪人,美与丑,智慧与愚蠢,健康与疾病——全都是他自身显现的不同形态。当完美的化身关爱、爱抚或喂养任何的生物时,他就像是在关爱、爱抚或喂养自己的大我。在这个阶段,没有一丝的‘他性’痕迹
夕阳注:此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即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之境界。
“第二个标记是完人在身边环境中所散发的喜悦气氛,一个寻求它的陌生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完美的大师不仅享受着无限喜悦,而且还体验着宇宙的苦难。然而,痛苦的剧烈却被强大的喜悦感受所抵消或缓解。因而完人能够在各种痛苦和迫害下表现得幸福地平静。
夕阳注:法喜充满,此究竟涅槃之常乐我净境界。
“完美的第三个标记是适应各个层次的人类的能力。无论身居皇位还是流落街头,他同样地无动于衷。他能够极其自然地与穷人同节俭,与富人同奢侈,与君王同威仪,与学者同智慧,与文盲无知同简单。英文硕士能以不同的方式教小学生和大学生学英语,完美的大师也同样能使自己适应那些他想在灵性上提升的人的水平。”
夕阳注:此法身应世门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2-2         读美赫巴巴语录有感

修行三大基本功:
一、无欲;  要区分需要与欲求。
二、消除一切二元对立;
三、多能。上能与王公同威仪,与学者同智慧,与富人同奢移;下与穷人同简朴,与愚人同简单。

静心方式:寻求行为者、成为见证者
*************
启发:根本就没有行为者,也没有行动。      
      心无处不在。因为我们把心局限在行为者上,遂迷失了这一点。
      心作为无处不在者,其实什么也不做,他是见证者。       
      心作为见证者,超然物外。

      根本的习气与错误:从行为者的角度看自己,分别我与他。我就是那个能够支配身体的力量。  
                       正确的态度是,没有行为者,只有见证者。而见证者无所不在。

       公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真正的行动者只有一个,惟一的一个,心。心起念而宇宙生,念灭而宇宙灭。


众生一体。
**************
从上帝意识角度看,一切众生皆是我。而我们只身体为我,而否定他人为我。这是为什么?这里存在怎样的习气与错误呢?

1)身体有二个层面:一是作为与他人身体对立的小身体;一是作为全包自身与他身的大身体。前者是肉身,后者为根身。
2)灵魂也有二个层面:一是作为与他灵魂对立的小灵魂,一是作为全包自灵与他灵的超灵。前者是个体心,后者是宇宙心。
  小身小心如同中心点,而大身大心为一切集体之总体。

一切身体皆我。
一切灵魂皆我。
*******
也即,一切身体其实都是诸我之叠加。我爱人的身体,是她的,也是我的。我的身体也是,即是我的,也是大家的。一切物体莫不如此。共业乃自业宇宙叠加的结果。

习气:

共业世界意识,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内。    应当为一人一世界。
自他之别,认自身为我,而他身为非我。              应当明白全是我。

问题:怎样培养一切世人皆是我的意识?
答:应看一切世人皆是我的分身;二应着眼于人与人之间关系,而不眼着于据点与据点之别。出现一人,便是我据点中开显了一特定关系。出现一时代,便是我据点中开显一关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2-16 关于神的超越超越态与神的超越态

个体心一人一个。而众生皆有神性。故个体心之后,人皆有宇宙心。宇宙心者,一切个体心之汇集也。故自宇宙心而言,一切众生皆是我。此宇宙心对应状态,即神的超越态。
人皆有神性,人皆有宇宙心。人皆是上帝。故此宇宙心为一人一个,是多。然则本体是一不是多。故神的超越态之上,必有一更深之统一状态。此即神的超越超越态也。
神的超越超越态与神的超越态,是为法界二态。前者对应佛家的理法身,后者对应为智法身。或者说前者对应为大空本体,唯一、绝对、一法不立;后者对应如来藏,万法生起之本。

就太极与无极而言:
1)        创世点是太极;
2)        神的超越超越态是无极;
3)        神的超越态是无极而太极。是无极与太极的中间态。此中间态,是无中生有的关键步骤。
就七大缘起论而言:
1)        创世点是无量据点态,第八识;
2)        神的超越超越态是真如圆觉态。
3)        神的超越态是唯一据点态,第九识,或曰如来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2-10  读美赫巴巴有感

美赫巴巴对我的整体价值——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地球。美赫巴巴如同一支点,使我能够站在佛法之外,通观全体佛法。
美赫巴巴说,爱神是根本。而在佛法的世界里,没有爱,没有臣服。经由美赫巴巴,我第一次看到了佛法的局限。佛法也是一法,他可以统摄一切法;神学也是一法,也可以统摄一切法。
诸大教分二大宗:一是儒佛道,自觉之路;二是基督伊斯兰印度教,神爱之路。

零星感悟:

你们要想越来越靠近上帝,就必须越来越远离“我”和“我的”。除了舍弃自我之外,你们无须舍弃任何东西。
——宇宙讯息
************
修行有很多事,而中心是舍弃自我。佛法也全部围绕破我执展开。得此佐证,自修更加自信。

创世点,om点。这个点被称作“创世点”或“噢姆点”(OM point)。造物界经由这个点被投射出。
************************************
冯达庵大阿阇黎称之为据点,在美赫巴巴这里,得到了有力的佐证。此据点即唐密所谓本不生义、本不动的阿字。
此创世点也即藏传佛教所言心间不死明点。
近来座上观不生不灭,得此句启发。悟不生不灭观与月轮观同旨。(龙树菩萨曾现月轮相以摄受群机。八不观与月轮观貌异神同。)
六祖云,动中有不动。禅中公案有云,如何是出法身句?答曰北斗藏身。北斗者,不动义。如创世点,造物界经由这投射出,如同放电影。电影里的内容在变,而屏幕从未动。作为个体心的枢纽,此创世点也从来没有动过!灵魂在六道轮回,而灵魂本身从来未动过。

灵魂、自我中心
*****************
唯识用八识心王和心数来描述心理世界,印度教主要用自我中心、灵魂、意识及业相来描述。七识八识即灵魂,灵魂有我执,即自我中心,即第八识的染阿赖耶识态和第七识的末那态。
灵魂有个体心普通灵魂态和宇宙心超灵态。第八识有阿赖耶识态和如来藏态。
八识系统精确,却过于学术化,不大好用。灵魂、自我、业相,往往容易带来实修启发。
灵魂之一生的诸阶段:
1)自法界出生;                     佛法显教未提,密教详论之
2)灵魂胎息态(形体进化);          佛法未论及此事(存疑态)
3)灵魂转世(儿童期);              三大阿僧劫的实修(六道轮回期)
4)灵魂进化(成长)                 三大阿僧劫的实修(出三界)
5)成为人神上帝(成熟)             等觉到妙觉的实修
6)作为阿瓦塔度人(事业)           倒驾慈航救世度人

我治学的中心问题,人应该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当把主语人从身体的生死,转化成灵魂的生死;从身体的一生扩展到灵魂的一生。以灵魂为重心,从灵魂的角度,看待生活,你才能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所谓科学的人生观?当你对灵魂的全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真正科学的人生。经由美赫巴巴,一种科学的人生成为可能。有了这张蓝图,人生的一切问题,遂有了寻找解决办法的指南针。

 浊体、精体、心体
**********
一生有三重梦,有三重身体。
欲界   凡圣同居土  浊体    第三重梦    肉身       身
色界    变易身土   精体    次重梦     粗根身      心
菩萨界   报土      心体    第一重梦   净根身      性

   神怎样能够自发地同时获得其无限意识和其无限无意识呢?在解释这一点时,美赫巴巴指出这是个事实,它属于实在领域,永远不能为头脑所理解或领悟;只能在证悟实在时被证悟。同时,为了让我们对这个发生在实在中的事实至少会有某种概念,使我们不至于仅仅把它看成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谜,美赫巴巴用母亲子宫内的胎儿做例子,让我们理解这个似非而是的悖论。
当母亲受孕,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发育;一旦发育达到胎儿的眼睛以及其它器官完全成形的阶段,胎儿便同时获得“视”和“不视”的能力。无论胎儿出生后是否能视,但眼睛在母亲子宫里形成之事实本身,则把眼睛的双重方面赋予胎儿。一旦发育成熟,眼睛就同时包含了视和不视的功能。胎儿睁眼时看,闭眼时不看;但事实仍然是,眼睛一发育充分,便同时包含了视和不视之双重能力。
同理,随着原始无限心血来潮在神里的涌现,皆潜在于神里的无限意识和无意识也同时被显现,这对受限的头脑似乎是矛盾的。
******************
    此段文字,与《大乘起信论》关于始觉与不觉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以故。本觉义者,以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又云: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这里马鸣菩萨也举了一个例子。迷失了方向的人,若根本没有方位,自然无所谓迷失方向了。同样的,若根本就没有眼睛,就无所谓视与不视了。同样的,众生因为有觉性的能力,才有觉与不觉之说,也即才有无限意识与无限无意识之说。而众生的目的,即从不觉到觉,或者说从无限无意识到无限意识。
这便是佛家著名的无始无明从何而来问题的答案。
关于此问题,唯识家引入了种子和熏习的概念,理解起来更为深入一层。所谓无限无意识,好比一张空盘;所谓无限意识,好比一张拷贝满信息的满盘。盘还是一张盘,熏习的信息不同,状态不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3-2-23  从业相的消除看享乐与纵欲
幼儿爱吃糖,我总不想给他吃,觉得吃糖对他不好。昨天反省,我认为不好,是对他的身体不好呢?还是对他的灵魂不好呢?对他的身体不好是自然的。但爱吃糖是一种业相。让他吃糖自然可以消除他的这种业相,而不让他吃,可以会导致灵魂的饥饿、压抑,或者业相的转移,等等。
倘若能够放下快乐与痛苦,放下生与死,总之放下身体,而直面灵魂。对灵魂有利,就是好的,对灵魂不利,就是坏的。这样一来,看待人生的视角全变了。比如享乐人生,吃喝玩乐,我们一般认为是无意义的,因为是在消耗身体,带来疾病;对社会无益,对他人带来痛苦。总之,完全是无意义的人生。而就灵魂言,享乐或许是某些人消除业相最好的方式,正如孩子期间业相的消除是让他满足,而不是提升或压抑。他没有提升的能力,而压抑非常糟糕。
对于身界人欲望的态度有三种,一压抑、二快乐享乐,三、放纵。身界人没有能力提升,不满足就只能是压抑。压抑往往带来放纵。而放纵的反弹是压抑。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路的尽头是彻底的厌倦,在厌倦中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这种上升已经让灵魂打上了受伤的烙印,非常不可取。正确的态度应是满足,享受其中,带着觉知,最后超越。也就是说,最后的路是在吃喝玩乐中,获得快乐,成就艺术。然后自然转入对事业的追求。
结论,在条件许可下,对待孩子的欲望和身界人的欲望,是满足然后警觉不要过了,而不是拒绝。心界意界人往往因对自己经验的执着,而犯错误。他会说,我是为你好。我有经验,你这样做将一事无成。或者说你这样做,会给自己落一身病。
一个浪子,一个财家子的人生,真的那么失败吗?人们浪子回头金不换。浪够了,自然回头。
印度智慧说,享乐人生。既然是孩子,既然是身界人,就让他尽情享乐吧。尽性了,就容易走过。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智慧。我从来没有这种维度,结果在现代社会,犯了很多错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2-28 16:32 编辑

2013-2-23  美赫巴巴的神学里开示了一种科学的人生

与朋友谈美赫巴巴所得。
我一直在追问一种真正科学的人生?开始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大学者、大哲学谈人生,往往是根据某些人生经验,或者根据人生的某个维度(比如儒家偏重天下大治、道家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健康),所以一人一套,彼此往往相互冲突。我把这些称作人生哲学。我觉得应该有更高的层次,在这个层次,应该有一个基础,一种客观的、事实性的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每个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如同这道数学题应该如何解一样,有大致共同的答案,而不是一人一套说法。
我后来发现了这个基础,那就是灵魂从何而来,到那里去。知道了灵魂怎么自法界而出,经历了哪些主要的关键点,然后最终到哪里出。然后你自己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灵魂在哪个位置,现在正在走一段怎样的路,然后你不自然就知道怎么走了吗?为了走过这段路,你需要什么,什么对你有益,什么对你有害,不就一目了然了吗?这样子,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应该怎么过,就非常客观的呈现出来了。
而美赫巴巴的神学,正是以灵魂怎样自法界出,然后又怎样回到法界成为人神,在此过程中,又怎样历程为中心议题。所以一看到美赫巴巴的淘气小鸡,我就如获至宝。因为在此之前,我从佛学里,大体已经知道了这个灵魂来出的过程。但美赫巴巴说得更加详细、更有人生启迪的价值。
从“你从何来,到何处去”问题的不同解答中,大体可以划分不同的人生境界。不知道灵魂的人,会到人生的始终止于身体的出生和生死。这是最低的层次。知道灵魂转世的人,会把生在欲界或生在三界作为始点,而出离三界或欲界作为终点。这是中间层次。最后是彻底明了灵魂来去,明了灵魂的神圣目的的人生。这是最高层次。只有到了第三种人生状态,他的人生才会高瞻远瞩,而第一种人生往往因为目光短浅,陷入业相和摩耶的漩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2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夕阳 于 2013-2-28 16:44 编辑

2013-2-24 宗教分二大型

夕阳注:读美赫巴巴有与无章中传授知识的两种方法有悟,做此文。

现今人类诸大教实分为二大型,自觉型和神启型。时下诸教间的纷争与误解,多数皆因无此二大型无知有关。
所谓自觉型者,即通过自力,探求真理,提升灵魂,最后成道。
所谓神启型者,即通过对神的信与爱,借神恩之力,直接将自身融入神爱的海洋中,顿得真知。
自觉型主要包括哲学-科学、儒家、道家、佛家。
神启型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为了说明两者间的差异,先看一个比喻:
传授知识有两种方法——间接的和直接的。传授间接知识有两个步骤,传递直接知识有两个不同的途径。
为了有个清晰的概念,让我们把普通人的浊意识比作偏僻的村庄生活,把成道者的上帝意识比作在纽约的生活,把意识内化的六个状态比作这两个地方之间的六个中途站或靠泊港。
……
这样,村民有两种旅行方式:他要么在你的引导下独自旅行,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受到每一个靠泊港的诱惑,但他对你的爱、信心和充分信任,将使他避免落入陷阱以致半途而废;要么让他蒙上眼睛,你亲自带领他,他什么都看不见,直到跟你一起抵达纽约,你再把他的蒙眼布揭开——这是更安全可靠的道路。但无论什么道路,他到达目的地时,都会直接看见并体验他只是在屏幕上见过的一切景象和奇观。


                                                      ——摘自美赫巴巴《有与无•知识的传授章》

独自旅行的方式就是自觉型。蒙眼被领着走过的方式就是神启型。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此段旅行,这两种方式对旅行者的要求迥别。前者需要备足资粮、需要研究清楚地图、需要足够的体力和耐力。而后者这些都不是重点,需要是你对向导十分信心,对黑暗中行走的耐心。
倘若我们不了解存在这样完全不同的两条旅行方式,而只用其中一种看另一种,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三、常见误解实例

哲学-科学对基督宗教及传统宗教的误解
哲学-科学一直认为基督宗教是迷信,他们不能给我们带来知识。而基督宗教却认为人是受造物,是有限的;而上帝是无限的。有限的人,怎么可能认识无限的上帝?哲学-科学的努力,只是人的妄想,是人的狂妄。
哲学家和科学家有一基本信念,认为头脑通过语言(或自然语言或数学语言),可以认识宇宙,获得真理。大脑的思维可以认识真理。进而,大脑的理性思维是认识真理的惟一可靠工具。
认为大脑是认识真理的惟一工具,这是现代科学作为王官学的迷误,是时代的无明。科学对基督宗教的误解,进而现代人对儒释道的误解,皆根源于此。
大脑思维不是认识真理的惟一工具,这样的工具还有很多。佛陀为此开出了四万八千法门。更进一步,大脑思维认识不了真理,恰恰相反,只有让大脑思维止息,让语言的分别停下来,人才有可能亲见至简而超越有限的真理。庄子曰,知止于无知,知之至也。又曰,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矣。
所以不可一世的哲学-科学,在与基督宗教的对抗中,失败是必然的。时下基督宗教在西方的复兴,只是一个开头。
而基督宗教认为,不凭借神的恩典,人根本不可能凭自身的力量成道。从而否认旅行二大型的第一型。这是基督宗教非常难以理解佛学的根源所在。
哲学-科学和基督宗教属于两条不同的路。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还需要更深层的交流。

儒学与基督宗教间的误解
在神学的视角下,成道根据向导的层次,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向导是天人,称此种信仰为偶像崇拜,一类向导是多神,称此种信仰为多神教,一类向导是作为万法之本体的人格神,称为一神教。在他们看来,作为万法之本源的神,才是真正值得崇拜的对象。只有从他的恩典中,人才能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才能获得真知。在这种认识下,他们自然会判喜欢把人作为神来祭拜的儒家作为典型的偶像崇拜,把大乘佛家那些对各样佛菩萨的崇拜看成是多神教。而认为一神教是最高的。
这就是没有看到有自觉型宗教存在,而将一切宗教皆看成是神启型所导致的误判。
那么儒家是怎么看待基督宗教呢?有一种看法认为基督宗教及其他一神教和佛教,都是宗教,而儒教是一种文化,是对宗教的超越。儒教有宗教精神而无宗教形式的束缚。宗教能超越吗?宗教是人生之路,路不能没有。这是一种弱者自欺的辩护。他误解了宗教,同时也误解了自己。他人是一面镜子,为了看清自己,我们需要镜子。
儒家时下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上帝是外在的,神学是务外,而道不在外,而在我们心里。很多有心性修行的人往往会觉得基督教、伊斯兰教多忙于事功,缺少开发内心觉性的行法,故判其为人天乘。佛者往往容易产生这种误解。
上帝不在外,也不在内,上帝在内外二元对立之上,这种内外的讨论本身就是对神学的误解。同时,上帝无处不在,上帝即在外,也在内。故偏于工作瑜伽的神学修士在事功上实践上帝的爱,这没错;而偏于智瑜伽的隐修士会在禅定中寻求上帝之光,这也没错。在伊斯兰的苏菲派和基督正教静坐派眼里,上帝在他心灵的深处。故儒家对基督教的误解,根本是把神启型等同自觉型而导致的。
中国学人缺少神启维度。

佛学与神学间的误解

神学的核心是信和爱,在信爱中臣服,放弃自我意志,在全然的服从中,将自我消融,融入上帝意识,顿获大我、真知。
佛学的核心是觉悟,需要发大心,发大愿,用大智慧照破无明,最后证入无我,亲见众生皆是我,而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
一条让人觉得自己越来越伟大,一条让人觉得自己越来越渺小;一条越来越刚毅,一条越来越谦卑。
佛学自证,为了完成独自的旅行,不仅要通达整体的航向,还要研究每一段旅行中的具体问题,要细致入微。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人,需要走不同的路。所以教理体系博大而精深。而神学,如印度教、基督教乃至伊斯兰教,他们研究教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独自旅行,而是为了获得慧眼,以寻找真正的向导,成道的大师。同时为了克服黑暗旅行的恐惧,对整体旅行只需有整体的了解即可。
而佛教界人,经常会根据诸教教理的博大与精深度来评判诸教,并以此为傲。却不知,人家并不需要,并且,博大和精深未必是中道。过了就是负担。佛学的博大精深程度,已经让即使证道者要通达全部佛理也非常困难。菩提达磨的浩叹“明理的多,通理的少”。太过了!印度教以神为中心,以获得神的恩典为根本。而佛学以自觉为中心,以开发自心智慧为根本。这宗教二大型的成熟代表。就此而言,认为佛教比印度教高的看法,是混淆二型的误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13-3-1 09: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主题

帖子

0

积分

游客

积分
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16: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田心邀请,将美赫巴巴阅读笔记发在此。与大家交流。

  另外,在认识美赫巴巴之前,我大概花了三年修学王凤仪先生的善人道。将美赫巴巴和王凤仪结合起来,非常好。我的修学日志在这里:……(链接已失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朝圣者客栈

GMT+8, 2024-10-11 19:51 , Processed in 0.0413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